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传承(1 / 2)

挺有希望:80诗词与传承

川蜀地方有几个学府,天山院,是农工为主。去了好好学本事,拜了师傅,几年后,出来后,就有工作,马上有薪水。

光华山的医言百家院,都是各地名医,慕名而来。可以四处云游,也可以把祖传的医术,留在院里保留。筛选被留用之后,印着册子,作为教材,交给学生们。贡献医术的名医们,可以拿一辈子钱,不对,可以拿生生世世的钱。包括自己的子孙。还有这样等好事。

在加上这是乱世,不一定哪一座城池,明天就被占了,要不是J军,要不是叛军,要不是土匪。到时候,一本医书,一身医术,谁在乎。不过一刀砍了罢了。

不如投奔百家院,要是凭本事能当上什么医学老师。吃穿不愁,家小都有保障。自己的祖传的医书,如果贡献出去,一旦被采纳,被纳入教材,可以吃好几辈子的利钱银子。说不动心,是假的。

还有川蜀学院,听着不起眼。培养科考的举子。免费读书,过来各级考试后,川蜀各地乡绅出钱,吴家出亲兵护送着去县里考试,京城里大考。还不时的举办各种讨论,请来很多神秘嘉宾来讲课。只闻其声,不闻其人。神秘的很。

这不,马上又要举行什么诗词传承研讨会。慕名而来的人已经把附近的客栈都挤满了。

张孝祥坐在吴家的马车,在川蜀学院等着排队进去,看到人山人海,但是井然有序,张孝祥心里不由得感叹,这吴家军队管理的好,这地方,也是一派生机勃勃,井井有条的景象。

本来,张孝祥对于武将参与整治管理,非常不赞同。他觉得都是莽夫,除了杀人,剿匪,还会啥?但是西陲这边不同,地缘偏僻,常年战乱,条件艰苦,派来的文官,待不到1年,不是病死,就是找门路离开。根本没人留下。慢慢的,管理的权利,就被吴家接管了。

守卫一一盘查这进来的人,但是他们一看是吴家的马车,马上恭恭敬敬的,让开一条路。赶紧让马车先进去。

此时的讲台那边,已经是人满为患了,还好李程希和吴挺早就给幽溪老人留好位子了。

新鲜水果,糕饼,酒水一应俱全。婉儿扶着爷爷刚做好。就听见一个声音响起。

:“各位同学们,很高兴可以以这种形式和大家相识。我们不会见面,但是我们通过声音而相识。今天要讲解的主题就是文字传承和诗词的力量。” 一个敦厚的声音在台上的纱帘后面响起来。

幽溪老人眯着眼,静静的听着,这人学识渊博,由浅入深,通古博今的让幽溪老人张忠祥不由得想去结识一下。如此高人,为何自己今天才知道。如此见解。

原来中华的文字是没有断档的过的。我们依旧能看懂汉代的竹简,我们依旧能读到唐诗三百首。文字者,经意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这话说的真是字字珠玑。

从文字发展到了诗词,诗词给予的力量,是无与伦比的。

但是这些美丽的诗词却没有传承。有名的《春江花月夜》,字字留香,虽未孤篇压满唐。它的作者是谁?

“张若虚” 幽溪老人眼睛都没有睁开,就喃喃的接道。

他接着听到声音说:“是的,张先生,如此厉害,如此人才,还被当时的人尊称为“吴中四士”之一。可是如今这位张先生留在世上的诗词是多少呢?只有2首。其余的全部失传了。

王之涣的《登黄雀楼》,几乎是孩童的启蒙诗句。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可是这位王先生,有多少诗词留下来呢?只有6首。

多少个白日依山尽,多少个海上明月共潮生。多少个春江花月夜都在战乱中,在朝代更迭中被一把火焚烧了,被人们忘记了。

晚唐有一位诗人韦庄,其实他有一首非常珍贵的诗叫做《秦妇吟》 其中一句:“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可惜如今,竟无人知道全文。就此成为绝唱。

(韦庄的这首《秦妇吟》一直被认为是失传了,只留下几句,被人传颂而保留下来,但是20世纪处的时候,我国考古人员在敦煌藏经洞里发现的全诗。有兴趣的姐妹可以去百度一下。)

幽溪老人本来听得津津有味,慢慢的,他觉得心底发酸,眼眶不由得留下泪来。

“爷爷,你怎么了。” 张婉儿,看到爷爷居然哭的泪涕横流,吓了一跳。

“爷爷,没事,爷爷终于知道,我这把老骨头,应该干什么了。不是四处考察参人本子。而是应该四处考察,去把那些辞海诗林里的沧海遗珠全部收集起来,我要让我们的后世子孙,能读到他们前辈的佳作诗词。” 幽溪老人张孝祥,睁开眼睛,眼里都是光芒,心中已经树立起了一个远大的目标。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