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王!你说大隋想要实现民富国强的目的,主要有两个方向。”杨广看了杨集一眼,问道:“如今第一个方向已经说了,那么第二个又是什么?”
杨集说道:“水运的人力、物力远逊于陆运。所以我的第二个方向就是着令工部、将作监、军器监研究和制造能够抵御海浪的大船,然后扬帆出海,开通海上丝绸之路……使南方诸国都成为大隋贸易对象,这样不但可以将我治家文化传播出去,还能获得足够利润。”
此言一出,顿时鸦雀无声。
在座众人皆是时代之精英,他们知道时代进步,思想也要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如果因为自己的强盛而固步自封,再强大再繁荣富强的国家,终有一日在盲目自大中走向腐朽、没落。所以开眼看世界、将本国商品销售出去,这是势在必行之事。
尤其是大隋人口众多,从事奢侈品行业的人越来越多,而本国市场所需较少,迟早都会进入饱和期,而后就是供大于求,造成商品贬值,所以朝廷需要用对外贸易的方式来推动市场的繁荣,这也是大家认同杨集开辟更多新丝路之论的原因。但是开辟海上丝绸之路就有些骇人听闻了。
关于海运,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就“循海岸水行”直通辽东半岛、朝鲜半岛、倭国列岛、东南亚,这也是海运史上最古老的海上丝路。汉武帝灭南越国后,更是凭借海路拓宽海贸规模,这也标志着“海上丝绸之路”正式兴起。而东汉商人更是由海路,将丝绸、瓷器由马六甲经苏门答腊来到印Du,并且采购香料、染料运回国内。
三国东吴出于在长江上作战与海上交通的需要,积极发展水军,船舰设计与制造有了很大的进步,技术先进,规模也很大。而五胡胡华后晋朝凭借强大的水军抵抗北方政权,这又进一步促进了航海技术、造船业的发展,从而给航海积累了提供良好条件。
到了南北朝,南方政权更是以广州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船队经崖州、振州(海南岛)东面海域,直穿西沙群岛海面抵达南方诸国,然后再穿过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波斯湾,最终直达西亚、西欧,对外贸易涉及到的相关国家多达数十个。所以杨集此时提出“海上丝绸之路”概念,并不是纸上谈兵、天荒夜谭。
同时,他们也知道水运成本比陆运低,不然杨广也不会开凿大运河了;但是海运和内陆水运完全不同,其恶劣条件动辄令整个船队葬身鱼腹,比如说当年远征高句丽时,王世积为首的水师因为风浪差点全军覆没,这不就是最深刻的教训么?
“大海艰险,大王为何有此想法?”过了半晌,萧琮问出了大家共有的疑惑。
“我也知道大海艰险,还有造船业的不发达、航线的不确定、指南针的不精确、沿途国家可能要做的打劫,都能让一个船队人财两失,但我们有成功的经验在先,而海运的好处又摆在眼前,我们现在可以先行进行技术储备。日后的新式大船就算开不到极西之地,但是征伐高句丽的时候,新式大船可以运更多的兵力和物资、大隋水师也不会再次发生惨剧了。”
杨集知道和明朝相比,大隋造船技术、指南针和水密封舱等航海技术都是远远不如,所以他即便明白航海是大势所趋,也没有怂恿杨广现在就派遣船队航海,不过技术储备却不能不做。
“诸公以为如何?”海上丝绸之路什么的,杨广不太放在心上,可“征伐高句丽”却挠到了杨广的痒点。
“若是研制新式大船、航海术,老臣并异议。”征伐高句丽的失利,乃是高颎心中的痛,一听杨广询问,便率先表态。
“臣附议!”
“臣附议!”
“臣附议!”
对于研制技术这个建议,众人自无反对的理由,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杨广也并没有盲目展开大航海,而是从国库中拨出了一笔款项,支持秘书省太史曹改良指南针,支持工部、将作监、军器监研发大船,同时又令扬州大总管杨智积于南方诸州寻访造船巧匠。
。。。。。
议完正事,君臣也没有立刻散去,而是天南地方的闲聊了起来,主要还是问杨集在东北的经历,以及高句丽国势。
杨集自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高颎浅饮一口茶,忽然向杨集说道:“大王,老夫有件事儿,想请大王帮忙。但不知如何启齿。”
“何事?高相但说无妨!”杨集知道这老家伙奸诈得很,并没有大包大揽。
众人闻言,也看向了高颎。
“唉!说起来,真是家门不幸呐!”高颎放下茶盏,叹息一声,苦涩的说道:“小女素来喜爱大王诗词、钦佩大王人品,至今仍不肯嫁人,并且放出了非大王不嫁之言。老妻爱女心切、忧愁难当,想要撮合大王和小女,怕是过几天便会和太妃说和了。”
“……”众人闻言,尽皆目瞪口呆!
杨广眉梢一挑,意味深长的笑了起来。
高颎当年为了招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