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征战,后勤物资都是重中之中,纵观杨广第一次高句丽之战,分明也是吸取开皇年间仓促远征高句丽的教训,他光是在战前的准备,就足有一年多的时间,而杨集这一次,实际上与开皇年间那一战差别不大,因为他如同当初的杨谅的一样,被杨广赶鸭子上架的,现在不说没有像样的水师了,便是粮食都是自己去想办法。如今,关陇贵族各大门阀虽然纷纷将粮草、药材运来辽东,可是时间和运力都有限,所以一半以上的物资还有路上。鄙
军事会议上,杨集将东路军的后勤、辎重、军务尽数托付给了长史韦津,这不仅仅只是因为韦津刚正不阿、办事稳妥、心思细腻,重要的是他在关中拥有非凡的名声和影响力。由他全力接管后勤,远比杨集的人更有效,而且还不用担心他弄虚作假、贪墨不法,可谓是两全其美。
可是尽管如此,杨集在接下来几天时间里,仍旧忙得团团转,成天带着幕僚团和各军大将分析前方斥候送来的军情、分析高句丽各城的战略价值和意义、分析高元在各城部署兵力多寡的深意。得出结果后,又根据敌军部署情况,做到己方的军事部署、分派任务。
傍晚,杨集从军营回到寝帐,简单用过晚膳之后,坐在前帐观看杨广发来书信;信上,杨广不但肯定了杨集在幽州的作为,但也说明了他惩罚杨集的无奈之处。
对此,杨集倒是十分理解,杨广毕竟是皇帝,若不严惩自己一番,实在无法向大隋官场交待,否则开了一个坏的头,日后就会相当难办。而且这所谓的严惩,实则是风声大雨点小、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只因撤掉的职务都是他在中枢兼任的,所降的职务也仅仅只是文武散官罢了,对他的权力半点影响都没有。
以他在幽州的所做所为,若是当真追究下去,砍头都是应该的,而杨广在事态扩大前就“严惩”了他,实际已经是一种莫大的维护了;若是拖上几天,受制于势的杨广更难办,而他最后失去的职务就不仅仅只是检校兵部侍郎、检校左翊卫上将军了。
看完这一封,又拆了另一封阅读,上面的内容却是说赵郡李氏和清河崔氏在冀州官场的妥协、太原王氏在并州北部官场的妥协,以及朝廷正式将规避制和轮换制推广于幽州、冀州、并州之事。
杨集将书信递给了郝瑗,笑着说道:“圣人这次借势、用势非常及时,比我们预计的,还要快、还要胜利。”鄙
郝瑗看完书信,又传给了旁边的凌敬,向杨集说道:“大王说得是。只不过圣人对冀州、并州官场洗清毕竟是妥协而来,这也使得清洗不能像凉州那么彻底,要想达到凉州那一步,必将花费很多时间。”
皇帝在冀州、并州采用的是逐步整合之策,先将三大名门外围势力清除、名门子弟调往他处,生生将合纵连横的山东名门从强势赶到角落里,最终困守孤城,而后借助规避制和轮换制成功进入其中,削弱名门世家对官场的影响和控制,让中小世家、寒门看到自己崛起的希望,从而一步步聚拢到皇帝身边来。
就大局谋划上说,皇帝此法最大的好处就是稳,比杨集在凉州的强势拔除风波小,但是留下的变数实在太大了,只要一不小心或者坚持不下去,那就是无用功。
只不过杨集能在凉州获得巨大成功,一是因为凉州没有什么大世家门阀,而地方豪强又都犯下各种罪孽,他能煽动民意来将对方一举拔除。二是当时的凉州外有突厥、吐谷浑威胁;内有党项和马贼作乱,而伊吾、庭州、西州、鄯善、且末等地又是他一刀一枪为大隋打出来的地盘,所以杨集才能完全不受内部干扰的情况下,进行大刀阔斧的变革。
其他地方虽然没有凉州全面改变的先天条件,可是也不是说不能借鉴和推广,实际上杨广也在大世家门阀兼顾不到的交州和雍州北部、益州南部、幽州东部推广凉州新政,而且经过几年时间的坚持,也取得了成功。
但是世家门阀林立的地方的情况完全不一样,因为名门世家背后的人脉和影响力强大得可怕,这种东西虽然摸不着、看不见,但却真实存在着、影响着各地,而且极难根除。毫不客气的讲,只要他们有一人没有搬离大本营,就能利用家族的影响力和名望将新官收为己用,然后再用这些收买到的新官去其他地方建立属于他们的法则。
一旦他们成功了,他们对天下的影响力远比现在大、远比现在隐密!而他们得到的东西,也比现在多。鄙
“确实如此!”杨集却是比较看得开,他喝了一口凉茶,颇为乐观的向郝瑗说道:“世家门阀根深蒂固,影响着天下各行各业,急切之间的确很难打破这个牢笼。可是大隋王朝早在先帝时期就已经打开了变革大门,无论是圣人也好、日后登基的太子也罢,都只能顺着这条路去走。”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变革的火种扩大开去;只要百姓都知道变革和新政的好处,他们就会期盼变革、就会期盼新政。在这种要求变革的时代洪流面前,世家门阀哪怕再不愿承认、再反对,他们也知道乃是大势所趋,谁敢反抗谁就是违背大势、违背民意,谁就会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