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医家虽然不如儒墨法家是当世显学,但也是自成一系。】 【到了汉朝时期,独尊儒家,其他各家被排斥,比如兵家、医家被儒生将之与方术、房中术并列。】 【当然,秦汉时期的医学里的确有“巫”的成分,与方术有时候在不明人眼里看起来的确很像。但是地位很明显被打击,从唐朝时期帝王宁愿信丹药也不愿意信医就可以看出来,谁能想到在海外,大唐的医术已经是相当高明的呢?】 唐朝的帝王受到打击。 大唐的太医署被后世、和被同时代的海外国家学习模仿,在当世也为民间的疫情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他们自己却迷信丹药,甚至因丹药而死,非常羞愧。 “有天幕在,朕不会再重蹈覆辙。”李世民下定决心,什么丹药都不服用,若是有方士献丹药,那就抓去研究其他技术。 大唐的火药,才刚刚研究了雏形,火器因为时间短暂,还在开发中,正缺方士。 【从唐末到五代,经过战乱之后,唐朝的太医署和医学制度被战争冲击,医术再度失落,直到宋朝一统。】 【而宋朝,如同将科技带到了封建社会的巅峰一样,重新将医学从战乱的零碎中拼凑起来。】 赵匡胤有些得意:“朕不仅能打,也懂医,还曾经用艾灸给三弟治病过。” 在登基之前,还是后周的大臣时,赵匡胤因为常年打仗,知道军中有一位好大夫有多重要,自己就很留心医术药方,到处收集药方,还会亲自去实验,在民间使用。 说到三弟赵光义,赵匡胤的笑容渐渐消失。 他看着立刻缩着脖子作鹌鹑状的赵光义,冷哼一声:早知道日后这三弟篡位,还不如当年让他病死算了! 恰好,天幕提到了他,但是也提到了赵光义。 【这里离不开帝王的开明,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宋太宗赵光义,都曾经倡导医学,并且亲身示范好医学医。】 【《宋史》记载宋太祖:“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贵在救民,去除疾苦。所以亲阅方书,召令撰集。同我民生,跻入寿域。”】 【因为时代的需求以及药物种类的增加,赵匡胤曾令刘翰、马志等编写《开宝本草》,翌年又进行重修增加品种,订正分类,收载新旧药物983种,共21卷,名曰《开宝重定本草》。】 【赵匡胤的态度也影响了后面的皇帝,比如他弟弟赵光义,仿佛因为得位不正很心虚一样,赵光义不但十分勤政,而且事事要超越他哥,也包括在医术方面。】 赵光义登基后,更加注重求医和弘扬医学了。 比如他不但命翰林医官王怀隐等,耗费14年,编纂了方书巨著《太平圣惠方》,这本书记录了药方16834首,以门统方,每门之前以《诸病源候论》有关理论冠其首,是一部具有理、法、方、药完整 体系的医书,对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此外,赵光义还很注重向民间传医,耗费巨资雕刻印版,颁发于各处供百姓学习和传播医学知识——哪怕宋朝印刷术发达,在宋初时期皇帝都要节衣缩食,想要刊刻医书传遍全国,还是非常耗费纸张笔墨的。 因为赵光义的表率,宋朝往后的皇帝刊印医书发给民间成为了普遍现象。 此外,赵匡胤在民间搜集医书自己学医,赵光义就更胜一筹拜师。 当他听闻漳州司理刘元宾精晓医术时,竟然亲自面见考核,与大臣交流医术,还谦逊地跟刘元宾请教。 . “宋朝的皇帝原来这么好啊,还发免费的医书!” 汉朝的农人羡慕的眼睛都红了,一个个议论的很激动。 “还是每个皇帝都发!真是好皇帝啊!” 有文人提醒:“听说这位赵光义得位不正……” 农人一挥手:“那关我什么事。” 反正不管哪个皇帝怎么上位,他们还不是要交税,还不是一样被压榨。 文人沉默一会,一句话说出了致命一击: “宋朝老是打败仗,还总是赔款。” 农人们齐齐沉默。 哎,这总是打败仗,还总是要赔款,赔款从哪来?还不是百姓。 战争要征兵,也得是百姓。 又出人又出钱,最后没命也没钱,就算学了医书又有什么用,还不是死在战场上。 农人最后一叹: “哎,这宋人看来挺多病的,难怪医术好。” 文人好奇:“你怎么知道宋人多病?” “老打败仗还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