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已经决定接下来秦国将要推行的策略,秦寿也就没有再急于用武力的手段统治犬戎。
相比较于中原诸国与巴蜀南蛮,乃至于义渠与氐羌,犬戎陇西部与它们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列国不论对秦国是一种什么样的态度,其国人大多对秦国都是处于“排斥”状态的。
哪怕秦国是以正义之师的名义南下巴蜀,两国的百姓也多是在遭受到苦难之后方才会投降秦人。
说到底,秦国并巴蜀,并非是以强硬的军事手段,纯粹是靠着四分算计与五分敌人自己作死,剩下的那一分才是依靠着秦国的武力。
他们的百姓归附秦国,更多的是求活。
犬戎陇西部归附于秦国,更多的是对秦国的文化认同,以及对融入秦国的向往。
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性的差别,所以在处理陇西部的时候,秦王也一反常态,并没有选择全部剔除陇西部的旧贵族。
事实上,秦国与犬戎在某些方面存在着文化共同性,其中,犬戎奉行的是强者上,弱者下。除了犬戎王部之外,其他部族虽然都有父死子继的传统,但是,各部也时常会有强者凭借武力驱逐首领,亦或者是带着亲近自己的族人另立一部的事情发生。
而秦国奉行的是军功授爵,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强者为尊。
所以,秦国并不排斥那些依靠着个人能力坐稳一部首领之位的陇西部首领。
在陇西部主动归附之后,秦王给予了他们为将,为官,为吏的选择机会。
大多数的陇西部首领都选择了从军,成为了秦国的将军。
也有一小部分深受中原文化熏陶的首领,亦或者是年纪较长的首领选择了为官为吏。
倒不是他们的文化水平有多高,而是他们的年龄和曾经的威望摆在那里。
相比较于从秦国选拔来的那些“士子”,目前他们的话在陇西更具有威望。
只是,这种威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弭。
秦国的学校会收纳他们的孩子,系统的教导他们下一代秦国文化,培养他们对于秦人身份的认同感,教会他们如何以秦人的身份生存与生活。
甚至,他们中一些表现优异的人还会被送到咸阳去读书,加深他们对于秦国的向往。
不出十年的时间,犬戎文化或许就会随着老一辈犬戎人的死亡而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所以,在刚刚吞并陇西之时,秦寿并没有直接选拔官吏过来统治这片土地,而是将陇西的治理权交给了陇西自己人。
然后,他以辅助治理陇西的名义派遣了一批士子来到陇西,建设学校,宣扬法治,监察官吏等等。
陇西人虽然学习了秦人的文化,但是脑子却不像是秦人那么灵活。
他们并不知道这些士子前来的目的,只是沉浸在加入秦军,成为秦国官吏,保留了名义上掌管陇西的喜悦之中。
而后,秦王亲自召见了陇西各部一共二十多位大大小小的首领,分别为他们赐下了二十多个姓。
无论是他们本就心慕秦国文化,还是秦国的形势比人强,他们最终都不得不接受了秦王的恩赐。
他们本来以为这是秦国对他们的恩赐,主要是为了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融入秦国。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却因为姓的不同而逐渐改变了自己原本的想法。
最初是陇西部皆是一家,犬戎其他部族都是外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改变了原本的想法,认为本姓的才是一家,其他姓的是外人。
秦寿并不是没有想过直接把他们像秦人那般分为一个个小的家庭。
但是,刚刚脱离部族制度的陇西部人,依旧保留着抱团取暖的天性,恐怕很难直接接受小家庭的生存模式。
所以,秦寿通过赐名的方式帮助他们加快了从部族到氏族的演化。
甚至,为了加速这个过程,秦寿还有意的越过了氏族的这个概念,直接给他们变成了“家族”。
一旦他们接受了家族文化,再经过秦国的教育诞生一些真正的秦人官吏。
那么,在秦国的这种政治体系之下,为了不受到一些无关紧要之人的牵扯,由大家族转变为小家族也就能够顺理成章,根本不需要秦寿有过多的干涉。
等处理完了陇西部的事情之后,秦寿率领着麾下的大军与义从继续北上攻打金城。
金城犬戎王的王庭所在之地,秦寿本来以为它会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然而当秦国的斥候探查完金城归来之后,就连秦王也陷入了茫然之中。
偌大的一个犬戎王庭竟然已经被搬空,只剩下了一些被焚毁的残骸在宣告秦人,这里曾经是犬戎的王庭之所在。
“犬戎王竟然不战而逃?”
在经过短暂的错愕之后,秦寿开始分析起了犬戎如今的状况,也不由得为犬戎王的明智之举而心生赞叹。
知不可为而不为,是智也。
在勇不过秦人的情况下,选择提前撤离这片土地,保留犬戎人口的火种,这是智慧的体现。
但是,秦寿深知游牧民族对于农耕文明的危害。
虽然就算是如今的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