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即她打消了这个想法, 她和长房的关系不好也不差,陈景轩对她这个继母,也算恭敬, 没必要脏了自己的手。
之前陈景轩犯事了, 不一定回得来, 那她为自己的儿子谋夺更多的家产是理所当然,说破天去她也占理。
毕竟大房的两个儿女,害得陈家连爵位都丢了, 陈景轩还被流放了, 以后无法成为陈家的继承人, 指望一个刚出生的奶娃娃, 那可能吗?
而她儿子也是嫡子, 未来要成为陈家的顶梁柱,拿大头不是应该的吗?
只不过现在局势变了罢了, 爵位会重新回到陈家,未来还可能更近一步,而这一切都是大房带来的。
有爵位和没爵位,那是完全两个概念,凭川儿的本事,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获得爵位, 那还不如在哥哥的庇护下生活呢。
说到底他们母子并没有对不起陈景轩兄妹,她还占着母亲的名分,说破天去,陈景轩都要孝顺她。
这么想着, 陈夫人郑重警告儿媳,“以后对你大嫂恭敬点,不许像之前那样, 说话不过脑子。”
陈三奶奶满心的不高兴,但不敢反驳婆婆,只不情不愿答应下来。
陈夫人叹气,语重心长道,“以后我们都要靠着大房生活,川儿那吊儿郎当的性子,哪里是能顶门立户的样子。要是惹恼了你大嫂,她撺掇老大分家怎么办,分家了,你们就再不是齐国公府的人,而成了旁支,以后孩子们的婚事,也得仰赖他大伯大伯娘。”
说到底,还是她赵娘家落魄了,没有依靠。
陈夫人娘家姓赵,原本是个耕读人家,经历了战乱,家族人口十不存一。
她祖父赶上了好时候,整个家族就只有这一个看着能读书的,于是就一起供养了他。
赵祖父虽不是多聪明,胜在勤奋运气好,那会儿开国不过一二十年,读书人少,欠缺的人才数量却很多,因此录取比率非常高。
考了几年,他顺利考中了秀才,娶了一位富商小姐为妻,得到岳家资助。
之后十年,终于考中了举人,但这已经是赵祖父的极限了,且经年过三十五,和岳家商量过后,直接以举人的身份当了官。
那时候进士少嘛,举人当官的现象很多,岳家出了钱,让他被分配到富裕的县当县令。
之后升官也还算顺利,一路做到了正四品。
赵祖父一共生了六子三女,其中只有两个遗传到了赵祖父的读书天赋,长子考中了进士,幼子考了举人。而赵夫人的父亲就是祖父幼子。
一家子三个有功名的人,几十年的时间,算是把赵家发展成为了普通的官宦人家。
陈夫人出嫁的时候,赵祖父已经去世,长子是五品官,幼子只是一个小小的县丞,因时机不对,同为举人,赵祖父可以当县令,之后的升迁没受到影响。
但陈夫人父亲就不行,一辈子就只是个县丞。
这样的家族,她能有机会嫁入齐国公府,成为陈老爷的续弦,还是因为陈家看重嫡长子的缘故,不希望继母身份太高,对嫡长子不利。
另外赵家好歹是读书人,和陈老爷这个秀才也算相配。
可赵家的仕途并不好,赵大伯一辈子也就是五品,直到去世,赵父也是如此。
现在整个赵家,就她堂兄弟有个六品官,陈夫人为了拉拔娘家,才让自己的儿子娶堂兄的女儿,也就是三儿媳赵氏。
陈家在仕途上确实帮了赵家,奈何堂兄也不怎么争气,还在地方上熬着。
陈夫人把道理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儿媳妇听,“你就算不为娘家着想,也该想想你刚出生不久的女儿,要是她能以齐国公府嫡出孙女的身份出嫁,可选择的范围要上好几个档次。不然就要和你当初一样,高不成低就了。”
赵氏明白这是事实,不由一阵憋屈,那柳氏又能比她好到哪里去,都是读书人家的女儿,凭什么人家就是未来的诰命夫人,而她只能嫁给了一个窝囊废。
要是当初姑姑把她嫁给大伯该有好啊!
想想大伯院里一个妾室通房都没有,再想想自己院里那七八个女人,丈夫还天天在外面寻花问柳,她就一阵咬牙切齿。
可婆母都如此疾言厉色了,她自然不敢再说什么,一副受教的样子,表示自己听进去了。
见她如此上道,陈夫人满意了几分,当初会选娘家人,也是考虑到娘家侄女会和她贴心的缘故。
虽然侄女嫁妆少了点,娘家也不能给川儿助力,但这个儿媳一贯听她这个婆婆的话,比表面贤良实际看不上她这个继母的柳氏,和只有面子情的张氏好多了。
就这点来说,她从不后悔给亲儿子娶娘家侄女。
“娘库房里还有一根上好的老山参,是当年祖母给我的陪嫁,这些年一直都舍不得用,等下你拿回去,送到大房去,就说给那孩子补补身子。”陈夫人道。
“他一个小婴儿,哪用的了这种大补之物,”赵氏惊讶。
“用不用是她的事,但你送到了,就是你的心意,懂吗?”锦上添花哪有雪中送炭强,其实现在已经有点晚了,但铭哥儿那小孩不是病了嘛,也算是时候。
陈夫人打发着小儿媳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