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只是来看看。”
顿了顿,他示意皇帝,“殿试快开始了吧,不要耽误吉时。”
皇帝应了一声,缓缓坐上主位,表情重新变回平静,“开考!”
殿试只需要考策论,题目用巨大卷轴书写,陈列在大殿四处,无论哪个角落,都可以看得一清二楚。
本次殿试的题目是水利,算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往年十次殿试,至少有两三次会用到这个题目。
所以题目一出来,所有人心里都有数,这个题目他们至少写了无数遍。
但问题是,除了他们,历代考生也都有写,即便不是在殿试,乡试会试中也时常出现。
因此这个题目想要出彩,就非常难。
毕竟很多人都会在进学的时候,一遍遍写这个题目,然后一遍遍打磨。
加上能考中会试,进入殿试的,都是全国最顶尖的人才,学问必定不缺,精心打磨过的文章,自然不会差了。
因而想要在这一群优秀学子中脱颖而出,除非观点足够新颖,是前人从来提出过的设想。
但科举出现至今几百年,这个问题被翻来覆去研究,什么观点都该被人想到了。
因此在最近十几年的科举中,已经越来越少用到这种普遍性的考题。
从想法中卷不出来,考生们只能凭文章华丽程度,写的那叫一个锦绣堆砌,辞藻华丽,但这是策问,又不是让你写骈文,大唱赞歌,华丽有什么用?
因此像水利,农耕等方面的题目,已经越来越少出现了。
可学子们为了保险,这些题目进学的时候还是会一遍遍写,这不就用上了。
那些有准备的学子,见到题目,面上顿时大喜,下笔如飞。
而一些原本没怎么准备的,也不慌,心里打好草稿,也很快动手。
唯独苏叶,看着题目陷入沉思,不是想不出写什么好,而是疑惑今年的题目为何如此特别?
是的,特别,完全不符合皇帝的性子。
殿试的题目,都是皇帝临时决定的,压根不用和大臣商量,所以这个题目必定是他想出来的。
一个完全区分不出效果的题目,和他十几年来出题的风格完全不同,以往都是怎么偏门加细节,转变的太突然,怎么看怎么不对劲。
突然,苏叶想到月前收到的一条消息,皇帝对东北粮仓非常感兴趣,还曾询问过朝臣,“为何那片黑土地肥沃,以前的人只知道渔猎,而不事生产呢?”
左右大臣想也不想回答,“那些蛮夷之人,哪里懂得耕作。”
这或许算一个理由,但东北平原在历史上,也不是没有成为中原王朝一部分的时候,那时候朝廷为了统治这片地区,应该能想到迁移一部分百姓过去。
而事实上,东北平原也确实有不少汉人,只是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渐渐改变了,不再耕种,也上马渔猎。
这就很奇怪了不是吗?
可皇宫中并没有相关记载,以至于具体原因不明。
也有朝臣想到,“要耕种,首先得有河流。东北好似不缺水资源,有四大水系。想来是之前的人没有修建水利工程,导致河流旱涝不合理,不利于耕种。”
苏叶睁开眼,大概明白了皇帝的想法。
东北的水利建设,确实是近几十年完善的,尤其是这十几年,为了圈出的地能更好灌溉,粮商会可是花了不少本钱在水利设施上,也才能让东北平原变成沃野。
之前水流是有,但因为人心不齐,各自为政,且都习惯了游牧的生活方式。谁也没办法从上流到下流,建立一个庞大的水利工程,以至于四条水系都没有善加利用。
皇帝之前十几年都没关注过,此时突然想起,大概是为了河套地区,那里常年干旱,水资源匮乏,降水量又少,不适合种植。
而他大概是觉得,既然东北平原能改造好,云贵高原更是粮食出产的重要基地,西北一带虽然贫瘠,却也不是完全没有水源。
尤其黄河还从这里过呢,就算不为了农耕,治理好了,不让下游变成悬河,时常泛滥成灾,也绝对是值得流传千古的丰功伟业!
皇帝这是急了,在发现太上皇身体逐渐恢复,可以出来掌权,而自己好似功劳不够显著,没法把太上皇彻底赶回后宫,顿时心慌了。
这些年虽然大楚发展的不错,一派欣欣向荣之态,国库丰盈,天灾人祸虽然有,但很少发生流民背井离乡,因为救灾往往很及时。
但这些好似和这位高高在上的帝王关系不是很大,他居住深宫,所作所为都在和太上皇争权夺利,剩下的也不过是无为罢了。
因为他的无为,导致对朝廷,对天下大事掌握力度不足。
发生灾难,是粮商会在火速救灾,虽然朝廷给了银子,可那是国库拨款,朝臣按例行事,皇帝也不过下个命令。
而这点点功劳,还有太上皇来分。
国库收入的增加,也和皇帝的政令没有关系,盐政改革是林如海做的,太上皇准允的。海贸是朝臣们强烈要求的,乃至于水师的战绩,也是两位皇帝相互制衡的结果。
最后拓展版图还有大漠和西域,但这两处是属于大漠王的,还是大楚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