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的确是个问题,众人一听,也都陷入了沉思。
是啊,如果以后都这样处置,怎么能分清,是自愿来做活的难民,还是驱赶了不愿意来的百姓,让他们免费来服役?
几乎所有人都在等着这位皇长孙给出一个答案来,但直到这批难民都被接收了,都开始干活了,城外的工程热热闹闹地重新开始了,皇长孙也没给他们一个答案。
众人:难道皇长孙根本就没打算给他们这个答案?
皇宫里,朱英喝了一口茶润了润喉咙,无语地跟爷爷吐槽:“他们以为他们是什么东西?想让我给他们一个答案?若是做什么事都瞻前顾后,那就什么事都不用做了。若是做什么事都需要我来给他们一个答案,还用他们干什么吃的?有漏洞,就想办法堵上啊!主意是我提的,难道漏洞也要让我来堵?干脆连吃饭我也替他们吃了得了!”
朱元璋深以为然:“您说得不错,若是什么本事都没有,那就趁早别干了!只知道提意见,不知道提如何解决,他们以为他们是御史啊?他们又不是!”
是啊,若是御史这类文官,就是靠着风闻事情来参人作为工作的,他们也就忍了。
那么就是本职工作与赈灾八竿子打不着也非御史的人,要么就是本就是与赈灾有点关系的人。你们也可以提意见,但你们提了,倒是给一个更好的解决办法啊!
给不出,还提个屁!
朱英跟朱元璋这对祖孙的话,没让人拦着,放任传了出去。
原本还气势汹汹想要讨一个答案的文臣们,听到这样蛮横的对话内容后,都沉默了下来。
这对祖孙是真不讲究,也是真的脸皮够厚,换成任何一个脸皮薄的上位者,听到他们的那些舆论推动,早就已经忍不住要解释了。
可换做这对祖孙身上,不仅不疼不痒,甚至这两人还很互补,过去的老朱,虽是性格暴虐,杀人是真狠真能下手,但也好糊弄。但这位皇长孙回归之后,除了暴怒之外比较好被文人糊弄的朱元璋,竟是不那么好被糊弄了。
这自然也是文臣们不喜欢朱英的又一个地方。
这位皇长孙,不仅与人交往时不讲究,交往的对象不讲究,这办事的方式也很不讲究啊!
圣人做事可不是这样的!
做皇帝的,难道不该是圣人模样吗?
若不能做到圣人的标准,就该被朝臣们监督,被他们这些文臣们劝谏,这才是明君该有的样子啊!
最起码,该有的明君模样,也应是对待文臣宽和的君主。
在这方面,老朱做得不太好,但他至少还糊弄,之前杀戮了一些文臣,但杀功勋武将更多!
所以文臣们纵是心里有着许多不满,鉴于对方是个自己打了天下的君主,是开国皇帝,也只能是慢慢劝导,然后捏着鼻子认了不满意的地方。
他们将更多的希望寄托在了下一任皇帝身上,朱允炆就是他们比较满意的人选。
结果现在,这个人选已是基本等同于废掉了。
能选的人,就只有这位皇长孙,以及其他藩王了。
以往他们看不上藩王,但有了这么不讲究的皇长孙摆在前面,选择藩王似乎也不是什么不能忍受的事情了?
“既这位皇长孙这么喜欢管闲事,不如就让这位皇长孙尽情去外面管去!如今流落到应天附近的难民只是一小部分,河南那边都已是乱套了,当地的官员怕是上下勾结,将上面派去的人给架空了。既是这样,不如派人去巡查,去做钦差,这个人选,还有比皇长孙更名正言顺的吗?”
有人眯着眼睛,提议道。
这个提议,得到了不少人的赞同。
“太子殿下当初就曾四处巡查,其余人过去,名不正言不顺,总不能让皇上亲自过去吧?既是皇长孙,乃是太子的嫡长子,以钦差之名巡查灾区,的确是再合适不过。而且皇长孙因着神种的事,在民间也有着不小的名声,换成其他皇孙去,都没有他去来得效果好。”
“若是让藩王离开藩地去,一是怕是对伊王不太好,毕竟是兄弟,哪怕伊王如今还年幼,二是,河南到底有着一些富饶之地,谁知道到时候会发生什么呢?”
便是老朱信任儿子们,但这信任的程度,足以让老朱令成年的藩王去河南主持这些事吗?
再说,洛阳是伊王的封地,伊王是前几年才出生的,如今才几岁大,还养在深宫之中,这地方的确是比较复杂的地方,任何一个藩王沾手,都容易出麻烦的。
反倒是让皇长孙去,这反倒是比较合适了。
毕竟,按照大明的礼法,皇长孙本该早就被册立为太孙了。
以皇长孙立下的功劳,现在不是太孙,二十岁的时候怕也会被册立为太孙。
迟早都是储君,以准储君的身份去巡查,这件事还是合情合理的。
前提就是老朱真想册立这位皇长孙做太孙。
这其实也是文臣们对老朱的又一次试探,他们打算让人上折子来请示此事,一旦老朱同意,就说明皇长孙的确就是下一任储君的人选。
那他们这些人就要趁着皇长孙去河南的时间,要么与对方拉近关系,让对方能改变以往对文臣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