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这些大臣就明白了,不祥的预感不是骗人的!
还真有事情等着他们啊!
不少人猛地抬头,看向坐在龙椅上的皇上,对方嘴巴一张一合,说出来的话,简直就不适合活人听!
这是该他们听的话吗?
他们每天忙于工作,一年到头都休不了几天,结果,有些人还额外多出了工作,要学习什么新记账法?
其他人还要一起搞这个改书的事,改书啊!
全天下那么多书,一本本的,都要核定了改过来啊!
只要一想到这个工程有多大,有些文臣就眼前一黑,差点当场晕过去。
当然了,这种事,不可能是所有文臣都要参与进去。
能被选出来修书的人,那必然只会是一部分人。
可问题是,他们能不争取这样的名额吗?
就算他们本人不去争取这个名额,他们的师门,与他们关系好的小团体,怎么能连一个名额都没有?
若是没有,好处都让其他人占了,那还得了?
作为文臣,修书这件事,那是相当麻烦的事,可是,自己与身边人谁都没干过这样的事,那也不成!
毕竟,这可是事关修书的事啊!
重修天下之说,任何一家学派,都不可能放任这种事被别的学派所掌控吧?
谁说文臣就不好斗了?
文臣斗起来,武将都只能退到一旁,瞪大眼睛旁观。
在一开始的无语、郁闷之后,这些文臣们,就立刻进入到了战斗状态。
老朱跟朱英,也任由他们去争吵。
反正,只要别当着他们的面打起来,想吵就去吵嘛。
不光是在朝会上吵,回去之后,这些人依旧是在吵,甚至在“朝廷要重新修书,给每一本书加上标点符号来断句”这个消息传开之后,吵的人更多了。
“这些读书人吵起来,可真是够凶的,我就听见他们叭叭叭地说了,脑袋都要炸开了!”
事后,有不少武将与同僚这样吐槽着。
老朱同样向大孙子这样吐槽着,可他这样吐槽着的时候,却又带着几分幸灾乐祸。
毕竟,这等事要折磨的,是那些文臣,可不是他这个等着看最终结果的人。
作为给这些读书人带来“痛苦”的始作俑者之一,老朱的心情甚至还不错。
毕竟,文臣们若是抱团,对皇帝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当然了,若是文臣们搞党争,对皇帝来说同样不是好事。
怎么把握好一个度,让他们既不能抱团,又不能搞党争来消耗朝廷的力量,这也是一个学问。
老朱在别的方面,自认为学问只是一般般。
可在怎么做皇帝方面,他还是有自己一些心得的。
他知道自己在一些事上并不擅长,但他也会将自己擅长的事,都如数教给自己的大孙子。
每当这个时候,老朱都会有那么一点点后悔。
在宫外的十年,他的大孙子一直与他生活在一起。
他那时候怎么就没想着提前教导大孙子做皇帝呢!
如果他早早就教导了大孙子,那他现在不是就可以提前享受悠闲的生活,可以让大孙子帮他处理更多政务了吗?
不过,在与大孙子目光对上时,老朱又有点心虚地移开了目光。
他这么想可不对啊。
怎么能这么想呢!
朱英一看爷爷有点心虚的表情,就知道爷爷怕是讲着讲着课,又有点想提前撂挑子了。
这种情况,随着他成为储君之后,出现的次数在逐渐增加。
要不是朱英早就看出了爷爷的想法,并表示自己是不可能提前接班的,估计爷爷还真能干出抛下他,自己破路的事。
毕竟,无论是爷爷,还是他那四叔,都是武德充沛的皇帝。
相比于坐在龙椅上天天处理纸上的政务,他们大概更愿意带着人去打仗,或是四处转一转。
只不过,在没有靠谱的继承人能稳住朝堂局面的时候,他们也只能是想一想而已。
后来靠谱的继承人被培养了起来,原本历史线上的朱棣,就开始向外跑了。
而他爷爷朱元璋,却是因为有更多要处理的事,尤其是要处理一些开国元勋,所以不得不留在应天府。
等到终于料理了一些人,终于能够松一口气后,身边亲近的人,又开始一个个地离他而去。
差一点就要进入疯魔状态的老朱,自然就更不可能离开应天府了。
想到老朱自从做了皇帝之后,也的确没过过几天消停日子,朱英忍不住叹了口气。
他竟然有点心软了。
“再过段时间,就可以去打猎了,回头我选一批火铳队员跟着,爷爷你便是想在应天府外面转一圈也可以,但不能离得太远。”
朱英的话,让老朱眼睛一亮。
作为一个皇帝,按理说,他是想去哪里就能去哪里的。
但是,大孙子这话的意思,却很明确。
老朱去玩,还能离开应天府,在应天府周边溜达一圈。
这么一溜达,起码几天时间是有的吧?
应天府总要有人坐镇,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