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历史军事>康熙,你的大清亡了> 第371章 那拉氏恭亲王八大臣和天可汗西征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1章 那拉氏恭亲王八大臣和天可汗西征(1 / 3)

天高高,野茫茫,风吹草低见康熙。

又到了塞北漠南草原最肥美的夏季了,大清国的康熙帝又一次摇身一变,成了大蒙古的康熙汗,带领着他的百官和后宫,在最精锐的八旗马队的护卫下,行进在茫茫无边的坝上草原之上。一望无际的马队、驼队和马车,在绿色的草原上排出几个齐头并进的四色长队,犹如四条张牙舞爪的游龙,在宛如绿色大海一般的草原上游动着前进。

康熙汗本人则穿着蓝色的行褂,骑着一匹不算高大,但是非常健壮的蒙古马,行进在一队相当庞大的车马后头。一辆辆马拉大车,上面的货物捆得满满当当的。插着正黄、镶黄、正白三色的三角小旗,旗上都有个“内”字。每辆大车上面,除了车夫,还有一个精壮的火枪兵,一杆内务府造办处出品的燧发枪背在肩膀上,挺胸凸肚地四下打量。车队两侧,则是背着火枪,挎着腰刀,一人双马,副马上驮着大包行礼和长矛的八旗火枪骑兵,看起来相当精悍,是足以对抗罗刹哥萨克骑兵的存在!

实际上,在康熙帝亲政掌权之前,满清朝廷的火器制造业就很有实力!和后世人们以为的大清天兵就是拿着大刀长矛送死的形象完全不一样,清初的清军就装备了大量的火器,其中的绿营兵里头大约有三成四成的士兵装备了火绳枪。而“弓马取天下”的八旗兵则有半数配备了火枪!考虑到八旗兵当中的骑兵比例,这個五成火枪率实在不亚于任何一个欧洲列强了。

而且清朝的常备军规模也不是任何一个同时期的欧洲列强可以相比的,大清朝有几十万常备军,按照四成的火枪装备比例,那就是三十多万条枪......都是手搓的!

当然了,清初时候清军的火枪主要是火绳枪,燧发枪的数量很少,线膛枪极少了——也不是没有!后世的军事博物馆里就有康熙朝火绳线膛枪的实物。

不过这也不是因为清朝的统治者歧视燧发枪,也不是清朝的工匠不会制造燧发枪,而是因为清朝崛起的时候,全世界都还在用火绳枪。燧发枪在欧洲的完全普及,得等到18世纪初。而且任何一种先进武器,都是在战争环境下才得以大量装备的。如果没有已经发生或很有可能会发生的战争来推动,谁会一门心思把海量的财力、物力投在杀人工具上?把钱用在骄奢淫逸上多好?

虽然历史上的三藩起义闹得也挺欢快,但是由于吴三桂的主力止步于长江南岸,所以并没有真正让大清国面临生死考验,而且吴三桂的武器还不如大清先进。所以对改进火枪、火炮相当热心的康熙,也就没有用力去点“燧发枪”这个科技树。

另外,康熙在火炮科技树上貌似还点错了,没有大力发展常规的野战加农炮,而是重点发展了攻城重炮、冲天炮和野战用的子母炮——根据留存到后世的实物,这些火炮的制作工艺都显得精湛,和道光年间拿来轰英吉利人的大炮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只不过发展路线实在有点歪......

但现在,时代变了!

康熙帝不拼命努力升级火器技术不行了,而且还有了现成的作业可以抄。所以康熙马上就抄了燧发枪、青铜野炮和“半圆空腔弹”。

其中又以“半圆空腔弹”对清军火力的提升最为明显!所谓的半圆空腔弹,就是那种类似于米尼弹,可以有效提高滑膛枪气密性的子弹,历史上随着米尼弹出现后也很快出现,由比利时人发明,被称为奈斯勒弹。而在李中山那边,这种子弹则是由负责军工生产的戴梓和佛山生产定装木塞弹(米尼弹)的工匠们鼓捣出来的“偷工减料版”。因为生产简便,又能将滑膛枪的有效射程提升一倍,所以很快得到普及。

而吴周军和清军(主要是江西的杰书部)在同明军的作战时,也缴获了不少定装半圆空腔弹,试用之后很快就发现了这种子弹的神奇。

于是吴周军和清军,现在也都开始照葫芦画瓢了!

当然了,这种子弹可以带给他们的军事优势也是非常短暂的。毕竟太容易抄了,属于看一眼就会的玩意儿。而且大明那边已经把这种子弹搞成制式弹药了,所以西方人应该会很快得到并且仿制。到时候罗刹国也有可能会大量装备......所以康熙才会急于推动西征。

他必须在罗刹国换装之前,利用“半圆空腔弹”带来的火力优势,完成一轮向西拓展......这样,将来即便中原失守,他也能立刻辽阔的蒙兀儿地区和大明继续周旋!

正想着要怎么往西边攻打的时候,他心爱的杨皇后的声音忽然在耳畔响了起来:“皇上......那,那是上都城吗?城外还有好多蒙古包啊!”M..

康熙抬头向东望去,只看见一座巍峨的城池,赫然出现在巍巍群山之下,茫茫草原之间!

他点点头:“那就是上都......上都开平府,我大清和大蒙古的草原之都!”他有点儿慨叹地说:“此城最初是元世祖忽必烈所筑,乃是为其北控草原,南侵中土的根本之城。他的大元朝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