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贺兰(1 / 3)

隔天早上,惠歌来到三姨娘家。

惠歌的阿娘是鲜卑人,本姓贺兰,原属于贺兰部。

贺兰也有叫作“贺赖”的,因为是北方胡人的语言,汉语音译会有些微差异。意思是马,也不是普通的马,而是駮马。駮在汉人的传说中是一种像马的猛兽,身体的毛是白的,尾巴是黑的,头上有一隻角,还有老虎的牙齿和爪子,可以吃虎豹。当汉人发现北方有一种骏马,身体黑白相间,与传说中的駮描述相似,就取名为駮马,北语则称这种马为“贺兰”。

至于贺兰部的起源,有人说,那是在北方有一座山,山上长著许多白草,远远望去,好似駮的毛色一样,那座山被叫作贺兰山,居住在附近的部落被叫作贺兰部。也有人说,北方有一种人,身材高大,从事渔猎,善养駮马,他们居住在一条河边,那条河被汉人称为駮髯水,贺兰部是那种人往南迁徒的分支。

当鲜卑人还生活在北边草原的时候,追逐著水草生活。

追著追著,遇到其他人,打得过的就烧杀掳掠,打不过的就握手言和,一起喝水,一起吃草,一起追逐下一批水草。因此鲜卑人的组织就这样组成一个“落”,再由数百千落,结为一个“部”。“落”的领导者是小帅,“部”的领导者是大人。各部大人之间,依照部落强弱决定地位,但是部的独立性非常高,鲜卑人的部与部之间,类似汉人的国与国。

其中,建立魏国的是拓跋部。

拓拔部的人会把头髮剃去部分,原先被汉人叫作秃髮。秃髮难听,改作“拓跋”。

拓跋部与贺兰部曾经有非常密切的姻亲关系。在中原被各族佔据的混乱时期,拓跋部一度衰危,经贺兰部大力相助而建国,而贺兰部面临其他部族的侵伐时,却被拓跋部趁隙吞併了。

拓跋部平定中原之后,採取离散诸部的策略。鲜卑人的部落改成汉人的编户,各部人民四处分散,各自分给一块土地定居。定居之后也不能再像从前一样,爱往哪跑就往哪跑。原来的部落首领虽然在名位或生活上有优厚的对待,但是对部落的统领权从此瓦解。

贺兰部定居的地方在相州。

惠歌的外曾祖是贺兰部落的小帅之一,落脚的地方在相州安阳城。外祖父担任相州别驾的时候,结识她阿公。

惠歌的父辈起源叱干部的部落大人,受赐过爵位。惠歌的阿公原本在平城裡当官,得罪太后,外放到枋头镇当镇将。

魏国在地方的编制上,早期除了州郡县,为了军事需求还设“镇”,镇下皆置戍城。有的镇自治一方,有的镇管辖区域与州郡重叠,有时候也会由州郡长官兼镇将。而相州的汲郡,太守所在的治所便是枋头。惠歌的外祖父作为州别驾,除了大小州事须经过他副署外,还会跟著长官巡行郡县或督护郡事。惠歌的阿公来到枋头当镇将,公事上与外祖父有往来,两个都是离开权力中心的人,没事就互吐苦水。

苦水的源头,在于魏国草创之初,官吏没有固定的俸禄,亦即没有明文的、统一的、按官品高低发给的酬劳制度。他们的收入来源,仍是鲜卑人在草原的生活习惯──先掠夺,后分配,仰赖皇帝论功行赏或心血来潮。儘管朝廷会发给文武廪给,像是粟、肉、酒、盐和衣物等等,但是配给不因官员职位的高低而有多寡的区别。而且仅以官员自己一人的用度计算,不包括家属奴僕,维繫家庭生活的收入仍然仰赖皇帝的班赏。

官员的贫富取决于和皇帝关系的亲疏,像惠歌外祖父这样的地方官吏,以及阿公这样戍守军镇的将士,南向征战的机会不多,又不在皇帝眼前晃悠,赏赐总是轮不到他们。

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鱼肉百姓正常,不鱼肉百姓不正常。

后来,惠歌的阿公又蒙皇帝赏识,调到南方的徐州当长官,担任徐州刺史。刺史对自己的佐吏有部分的任命权,没有任命权的职位也有推举权。阿公推举外祖父为徐州平南府功曹参军,兼领睢陵县令。

魏国官吏的任用,在没有俸禄的时候,也没有任期的限制。惠歌的阿公在徐州当刺史,一当就是许多年。徐州是边境,与敌国梁国接壤,很受皇帝重视。赏赐不少,家业颇有发展,阿公与外祖父两家也互相结亲。

贺兰氏,赐汉姓贺。惠歌的阿娘叫贺梅。上面有一个姐姐,下面有两个妹妹。其中一个叫贺椿,因为在姐妹中排行第三,惠歌叫她三姨娘。贺梅嫁到徐州之后,贺椿也嫁给徐州的富姓莫氏,与惠歌家同样住在睢陵城,因此往来最为密切。

三姨娘住在延福里,和惠歌家只隔两条街。

距离近,平常阿娘都坐板舆过去。板舆是一块方形的板子,大小仅容一个成人独坐,前后各有一舆夫,双手抓.住板边的木条抬行,比牛马拉车简便。今天阿娘却用帷车──四面用帷帐罩住的隐密的牛车,裡面装载不少食蔬绵綵。

惠歌想,可能还有些别的客人。到了三姨娘家,发现大姨娘也来了。

大姨娘叫贺柳。因为夫家在相州的缘故,归宁次数最多,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