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赵祯总觉得这厮对自己压根就没有敬畏心,唯有情义在吊着。
而对太后,赵祯旁观许久,刚开始李献对太后的态度中带着些戒备,但也仅仅如此,尊重敬畏半点也无。直至后来才多了些尊敬,但那也只是对长辈的敬意。
唯有在范仲淹这里,李献的态度前所未有。
此刻,赵祯明白了些李献的心思。
范仲淹此人心中压根就没有自己,为了这个天下,为了天下万民,他可以把自己丢在祭坛上,任由人宰割。
这样的人帝王最为欢喜,并有个专用名词:纯臣!
做帝王遇到纯臣是幸运,若是纯臣能力不弱,那便是上天恩赐。关键时刻,能托付大事的也唯有纯臣。
没有人开口。
孙曦看了王钦若一眼。
王钦若神色平静的看着手中笏板。
在这个时候谁敢出头反对范仲淹,谁便是奸佞。
说道理你说不过他。
论气场,范仲淹一心为公,为此敢于得罪满朝君臣的气概谁人能及?
和这样的人发生冲突,除非你占理,否则……谨慎为上。
这是王钦若为官多年总结的经验。
他干咳一声。
“太后,官家,臣以为,冬衣之事,可以休矣!”
范仲淹看了王钦若一眼,想到了李献在自己进三司前的话。
——希文兄,在汴京为官,你要习惯不要脸。
前脚派出心腹去阻止此事,气势汹汹。可转瞬却又变了个脸。
范仲淹眸色平静,他不是二愣子,敢于得罪君臣是为了进谏。当然,得罪满朝君臣会有什么后果,他事先也想过。
无悔!
太后看了王钦若一眼,“诸卿以为如何?”
范仲淹心中有些明悟……太后此刻问百官,便是把难题丢过去。
反对,便会被钉在不识民间疾苦的耻辱柱上。
可赞同,此后就少了一项赏赐。
在地方为官时,范仲淹曾听闻一件事:有地方官到任后,为了迅速打开局面,便给当地豪族每家三卷书,都是汴京最新的文集。
有人提醒他,他说那些人家也不稀罕三卷书,无碍。
但没多久,他就接到通知,升迁的事儿,黄了。
地方官不敢置信,此事他在汴京的靠山说十拿九稳,怎地出了岔子?
后来靠山来信,斥责他在地方为官得罪豪族过甚,自找苦吃!
他一番思量后,觉得自己并未得罪那些豪族。就在他百思不得其解时,一个得过他恩惠的老吏说道:“县令每年都给豪族三卷书,今年没给,便得罪了他们。”
“可那只是三卷书啊!老夫听闻那三卷书被他们或是丢给仆役,或是拿来垫桌子,不给怎地了?”
老吏叹道:“哪怕是一根针,只要给了就不能停。否则便会觉着自己吃了亏,被慢待了。”
地方官恍然大悟,试探一番后,果真是如此。
果然,无人反对,但范仲淹观察到不少人在冷笑,或是眼中多了冷意,看向他的目光不善。
但他不在乎。
三司范仲淹一战成名,王钦若却在瑟瑟发抖。
“新政之事老身让你主持,便是看在你敢于任事的份上。可你却首鼠两端。令人去三司制止此事,你以为老身不知晓你想作甚?”
太后站在帷帘外,冷笑道:“当着老身的面,你对那些士大夫们频频示好。老狗,也敢欺老身吗?”
王钦若跪地,浑身颤栗,“臣……臣浑身污点,臣只是想……”
“你想什么?”太后手握珠帘,用力一拽,满手珠子,线上剩下的珠子落了满地都是。
“臣只是想留个好些的身后名。”王钦若不敢撒谎,他知晓若是太后要处置自己,整个天下都会欢呼太后英明,“控制舆论的是士大夫们,臣就想此事无关紧要,顺带还能缓和因审计案成立带来的僵局……”
“满脑子算计都是为了自己,佞臣的性子依旧,滚!”太后劈手把满手珠子扔了出来。
噼里啪啦,王钦若挨了一身暗器,狼狈告退。
出去后,他看到了范仲淹,官家正和他在说话。
哪怕是面对官家,范仲淹依旧不卑不亢。
“见过官家。”王钦若微微弯腰,比往日更为恭谨。
官家看了他一眼,颔首,目视他远去,然后轻声道:“奸佞!”
回过头,官家微笑,“方才你说到哪了?”
范仲淹说道:“臣方才说到兴化豪族吞并田地之事……”
“你慢慢说。”
冬日和煦洒落下来,阳光下,臣子平静禀告,帝王含笑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