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着外人的面,当然要说一下孝悌,但其实哪有功夫顾及区区一家人?朕本该想着军械粮草钱帛,顾及士卒守臣城池,以求天下早日太平才对,别的不足为论。”
此言既出,第一个有反应的,却是御史中丞胡寅,其人当即从案后站起,面红耳赤、意欲作言,却竟然一时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怔立彼处。
而宗泽与赵官家一起回头看了眼此人,也都不以为意,而是继续相对攀谈,宛如说什么闲话一般:
“昔日在河北,臣亦未尝见官家想过天下太平。”
“且不提落井之事,只是将心比心,昔日在河北,朕何尝想过会成什么官家?”
“如此说来也有几分道理,只是这个道理用在二圣北狩前尚可,二圣北狩后,官家又何故急匆匆弃河北士民,南下渡河登基呢?且登基后,又何故尽废河北布置?”
“想来是朕彼时年轻,为黄潜善、康履等人魅惑,且心中无成见,一时沮丧,失了信念,也是事实……这种事虽是忘了,也确实是朕错了。”赵玖缓缓相对。
宗泽沉默了许久,许久之后才喟然相对:“老臣就不计较什么落井忘了往事的言语了,但官家今日坦诚的过了头,莫非是觉得臣是个将死之人吗?”
“朕发自肺腑。”赵玖依然平静。
“官家今日言语,其实颇有道理,但恕臣不信。”宗泽缓缓摇头。
堂中气氛再度凝固,其余陪坐之人彻底无奈。
其实,这里不用谁精明谁愚钝,谁都知道是怎么回事,那便是如今抗金立场极为坚固的官家在同样是抗金典范的宗相公这里有个过不去的坎——无论如何,赵官家都无法解释自己在建炎元年年中前后放弃两河的举动,也根本无法弥补。
你说你抗金,之前是谁扔下了两河跑去急惶惶登基的?
你说你打了打胜仗,灭了十几个猛安,一万多人呢,敢问两河百姓有没有两三千万之众?
你说你如何如何辛苦,如何如何艰难,敢问有人家宗泽宗相公在这里一穷二白豁出命来维系旧都、抵抗侵略艰难?
而最重要的一点是,换成其余所有人,赵官家还能安抚一二,说一句‘以待将来’,叹一句‘且观日后’……可人家宗相公七十多岁病入膏肓的人了,马上就要死了,怎么让他以待将来,且观日后?
平心而论,所有人都知道赵官家此番做的已经很好了,甚至追溯到淮上那一战时便已经很让人满意的过了头,但很可惜,唯独面对着宗泽时,他做的那些……恐怕还不够好!
这是个死结。
相对这个症结而言,双方刚才那句没有说出口却已经露骨到让胡寅惊惶的言语,反而在堂上这二人之间没什么意义了——你说你是抗金大义所系之要害,但金人入侵是难道不是你们赵氏惹出来的?
对此,赵官家的回答是,那些人惹的事情,请不要计较当时还是个孩子的我身上。
而宗泽也确实没有多计较此事。
“臣觉得,官家今日言语,半真半假吧。”一片沉寂之中,宗汝霖终于再度轻声而叹。“实在是不知有几分是在安慰老臣这个将死之人?”
“俱是诚心诚意。”赵玖似乎早就想好了面对宗泽的态度与言语,因为他没有丝毫迟疑。“朕从在亳州明道宫时便定了抗金到底,收复河山的决心。只是朕自己也知道,天下人中,唯独宗相公再难信朕,朕无从解释……”
不少人心中微动。
而宗泽似乎也依旧没有为之所动,停顿了片刻后,反倒是进一步挑开了:“官家,老臣之前一年多,独守东京,算得上是力挽狂澜于不倒吧?”
“这是自然。”
“而今日身死任中,也称得上是一句鞠躬尽瘁吧?”
“这是必然。”
“那将来史书上不可能有臣今日的坏话吧?”
“不错。”
“而官家也是个知机的……怕是也知道臣今日有恃无恐。”
“大约懂得。”赵玖忽然失笑。“除非朕将来收复河山,自证清白,否则今日相公说什么,将来天下人便都会信什么。”
“所以官家今日才如此客气……”
“朕若没有诚心,躲在鄢陵几日,待相公自去,再来此处,岂不更好?”赵玖也干脆挑明。
宗泽微微沉默,但还是缓缓摇头:“其实是臣强撑着在等官家,官家一日不至,老臣一日不愿死。”
“朕知道,所以今日至此。”赵玖也严肃起来。
“此言怎么听起来像是催促老臣去死一般?”宗泽复又嗤笑。
“相公此时还会忌讳这个吗?”赵玖也跟着苦笑。
“官家可知道,臣年轻时名声不好……”
“略有耳闻。”
且说,若非是靖康之变,宗泽在历史上的名声怕是不会好,因为靖康之变前的三十载官场生涯中,这个后来的抗金领袖,民族英雄,身上有两个很匪夷所思的政治标签,一个是粗鄙,一个是奸党……
前者不提,只是个人习性,此时以民族英雄的视角来观察,却自然是敢于直言、性格豪迈了,关键是后者。
宗泽当年去考进士,上来就为大奸臣蔡确鸣冤,最后为此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