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0shu ,最快更新新书最新章节!
从武功到长安,短短一百多里路,说远不远,驿骑一日可达,右扶风任何军情都能迅速传到魏王耳中。
说近也不近,承宫带着弟子们,就足足走了好几天。
他们夜晚在亭舍置所休息,乱世里被废弃的亭一级建制,在开春后陆续恢复,加上魏王花了大力气派邓晔等人剿匪,只要人多点结伴而行,一般不会有事。
只是住宿条件不敢恭维,他们只能睡在亭舍院子里,因为里面优先供过往的官吏军人居住。
至少,还有挡风的墙和遮雨的屋檐,比承宫少时睡在猪棚里好多了。
他与弟子们时刻不忘复诵经句。
“陋,如之何?”躺在草席上,承宫触景生情问了这么一句。
弟子们立刻应道:“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承宫露出了笑:“前一句呢?”
“子欲居九夷。”
“出自哪篇?”
“《子罕》第九。”
前半夜就在他们复诵中过去,而到了次日一早,很多人起来就在抽空继续看书。抄过论语全篇的人都寥寥无几,只能几个人合看一卷,还是零零散散的,但没事,承宫就是他们的课本!这年头授业多靠口述,想成为夫子的前提是惊人的记忆力。
再上路时,仍旧是一路论经吟诵,偶尔在渭水边停下做饭洗沐。
承宫最小的弟子年才十六,长这么大,从来没离开过武功县,此刻只动容地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说的就是这样的情形罢?”
承宫一数,人数还真差不多。
这愉快的气氛在望见长安城墙时,就变成了震撼,弟子们鲜少有来过京师的,都被这里的巨大繁华震惊,但承宫则是暗暗感慨:“凋敝了不少,远不如太平时节了。”
但至少在魏王控制下恢复了秩序,比他那被赤眉闹过后,至今仍水深火热的老家琅琊好了无数倍。
距离三月初一还有两日,弟子们憧憬着想要进城去,却在城门处遭受了奇耻大辱。
因为一口右扶风口音太浓厚,大弟子讷讷询问守门魏兵入城可需凭证时,对方没听懂,看他们风尘仆仆,不少人鞋履都破洞了,只当是难民,招呼道:“要入籍的难民在城门口登记,再由人带汝等去歇脚处,人多了一并带去上林县落户屯田。”
竟然被当成流民,耻辱啊,弟子们气的要去理论,承宫哭笑不得,亲自出面问清楚后,才知参加射策考试的人不必入城,径直去城南太学即可。
“太学……”
承宫了然,带弟子们沿着城墙往南走。
距离南郊越近,承宫就越是缄默。数年前,离开琅琊辗转入关后,承宫带着夫子徐公的亲笔信去拜谒一位太学高弟,想在太学旁听,却遭到了羞辱。
“太学生每郡每年定额十人,乃郡中举荐,要么就得有师法传承,亦或是家财,你有么?”
他有么?
承宫一穷二白,除了一颗好学之心,什么都没有,他低下头,表示自己不想挤占名额,只愿能站着听几堂课,聆听圣人之学,更被好一通嘲笑。
他这才知道,太学中早就派系盘根错节,博士们敝帚自珍,除入门弟子外,他人一律不得授业。
当年灰溜溜离开,时隔数载,太学却对他,对他的弟子们敞开了大门?
户籍混乱,汉时符传几乎荒废,如今魏王治下各郡人士不管去何处,都要在当地官府开具名为“介绍信”的身份证明,盖了印章才算数。
交上此物后,才得以入内,承宫身后的诸弟子,又发出了一声声没见识的惊叹。
多亏了王莽,太学建筑不管远近,都有长廊相连,上有屋檐,让学生们雨不涂足,暑不暴首,若能在此就学,不知比武功那株大槐树好多少倍。
“若吾等能在此听夫子授课,该多好啊!”弟子们眼睛里满是憧憬。
老王莽当初扩建太学,给太学生修了“万区”的宿舍,也就是能住进来万人,战乱时一度作为军营,如今军队撤走,又迎来了各路考生。
只是昔日郁郁葱葱的树木在上个寒冷的冬天被长安人砍光烧火,门板都拆了不少,也罢,够摆下书案就行。
他们住入太学生舍后,发现这儿蒙了厚厚的灰尘,也不知多久未曾清扫,还得他们动手。
“夫子,我找到了此舍先前所住者的名册。”
一个弟子清理床榻底下时,发现了好东西,弄出来吹干净,念出了上面的人名:“舍生前队蔡阳县白水乡……刘交?”
……
接下来两天,入住太学的考生越来越多,或骑着高头大马,翩然而至,或统一着素裳结伴而行,身后还有伴读书童挑着一整套用具。
汉儒太重师法、家法了,魏王这次射策考试引来的鲜少是独狼,不论官学的博士弟子,还是私学的各路士人,基本是统一行动,要么不来,一来一群,像承宫这样夫子亲自带队参考的亦不在少数。
各家入住后区舍后,少不得拜访左邻右舍,论一论各自的渊源。
“吾等乃是《小夏侯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