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加以培养。1923年,经康纳帮助而进入陆军指挥与参谋学校学习。192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后又经康纳介绍而赴法国进行战场考察。1927一1929年,艾森豪威尔又在陆军军事学院深造。
1929年,艾森豪威尔赴陆军部助理部长办公室任职。1933年,改任陆军参谋长麦克阿瑟的助理。1935年-1940年,担任菲律宾军事顾问麦克阿瑟的高级助理,曾跟随麦克阿瑟参予镇压有名的老兵游行。1936年,艾森蒙威尔晋升为中校。1940年2月调到驻加利福尼亚的第15步兵团任职,11月升任第3师参谋长。1941年3月,升任第9军参谋长,此时的他,已经是五十一岁高龄,而他的军衔却还是上校。
但是没有人能够想得到,就连艾森豪威尔自己也没有想到,已经如此“高龄”,军衔却又如此“低级”的他,会有一天被任命为欧洲盟军最高统帅,完成了世界上最困难的登陆战—诺曼底登陆,并最终率领盟军打败德意法西斯。而提起艾森豪威尔的成功,就必须讲到一个人,美国陆军总参谋长乔治。马歇尔,正是因为是乔治。马歇尔这个“伯乐”的赏识,才有了艾森豪威尔这匹“千里马”的成功。
马歇尔是美国唯一一个文职参谋长,但却没有人能够否认他对美军做出的贡献。他在美国五星上将里面,名列第二,仅次于一战名将潘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他担任陆军参谋长,这个职务是负责陆军的军政、军令权,当然,他对美国陆军高级军官的人事提名具有全权。由于罗斯福总统非常信任马歇尔,因此马歇尔提名晋升的军官,罗斯福总统一般照准。
马歇尔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知人善任”。他随身有一个笔记本--黑皮笔记本,记录着他耳闻目睹的一些有才华、有培养前途的军官的名字和表现,并且有他的评语。比如,他对巴顿的评语是这样的,他说:“此人能带领部队赴汤蹈火。”这是他对巴顿的第一个评语。
第二个评语:“要用一根绳子紧紧地套住他的脖子。”
第三个评语:“一有装甲部队,立即交给他指挥。”
之后的事实证明,马歇尔对巴顿的评语可谓是入木三分!巴顿就是那种冲锋陷阵,无所畏惧而又深通装甲战术的将军。
而艾森豪威尔也正是因为上了马歇尔这个黑皮笔记本,所以才能如此快速的升官。
马歇尔选将有自己的标准。根据艾森豪威尔自己的回忆录讲,他自己回忆说,马歇尔用人的原则:第一个原则,坚决不用跑官、要官的人。用我们现在的话是就是“跑官、要官”不用。即使是有人给某某人说好话,并且甚至施加压力也不行。马歇尔曾经对帮助给一个军官说好话的人说,他说:“如果他是你的朋友,你对他的最大帮助,就是不要在我的面前提起他的名字。你给他说好话,对于这样的人不管他是不是有才能,我都不会用。”
第二、就是不用文过饰非,邀功推过的人。马歇尔认为,高级军官必须在他们的职权范围内,用自己的结论去思考,去行动,遇有责任就推卸,不可能胜任他们的工作,一个高级军官就应该有为自己所做的事情承担责任的能力。这是第二个评语。
第三,不用事必躬亲的人。在马歇尔看来,这种人习惯埋头于琐事。这些琐碎的小事,让他没有能力去处理战争中出现的更重大的问题。一个高级军官就应该懂得放权和信任属下,所以事必躬亲的人,他不用。
第四,是慎用性格粗暴的人。为什么?他认为这种人通常容易把坚定有力和蛮不讲理混为一谈。
第五,不用悲观主义者。马歇尔认为。这种人往往会把困难说得非常可怕,并且特别害怕,用已经掌握的方法去克服困难。面对困难的时候,没有承担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压力。悲观主义者不用。
第六,不用不团结的人。马歇尔认为,战争不是一个人的事业,不善于团结的人,很难将战争的协奏曲奏好,所以艾森豪威尔的个性就非常符合马歇尔的用人标准。
艾森豪威尔第一次上马歇尔的笔记本是在 1941年夏天。这时的艾森豪威尔正在第3集团军当参谋长。当时,这个集团军正搞一次大规模的演习,夏季演习。这次演习最突出的特点,是后勤协调得好,后勤保障及时、有力。后勤问题在当时美军中是一个大大的难题,如何改善后勤的协调问题是美军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次演习所有有关后勤的计划,都是艾森豪威尔弄的。马歇尔看完演习之后,问他,是如何做到后勤保障有力、及时的。他说,后勤保障牵涉面极广,能如此协调得好,得益于事先计划,得周密。于是,这个评价就上了马歇尔这个黑皮笔记本。
第二件事,就是太平洋战争爆后,艾森豪威尔被调到陆军部工作的第一天发生的事情。由于艾森豪威尔曾经是在麦克阿瑟办公室工作,在麦克阿瑟办公室工作了6年,对菲律宾防务非常了解,艾森豪威尔和麦克阿瑟本人的关系又非常好,俩人私交很好,但是他们是上下级关系。所以说,太平洋战争爆之后,马歇尔就把他调到陆军部作战指导计划处负责远东事务。
1941年12月7号,太平洋战争爆;12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