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历史军事>明末钢铁大亨> 1073、一边倒的砍杀一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073、一边倒的砍杀一(1 / 2)

黄浩看着山坡下,远处的战场,让部队停下。拿出望远镜仔细的观察远处的城池。

漷县在县城里不算很大,但城墙很新。墙体十分坚固。此时城墙垛口上布满了士兵和民壮。垛口上还挂着悬户。也就是用t字形竹竿把棉被挂在垛口挡箭。

看来,这城里的守将,还是挺有水平的。黄浩心想。

他没见过王嘉胤,不过看着城头上不停的有人掀开悬户一角,往下射箭。大量的滚木礌石也不停的扔了下来,把攻城的叛军砸的一串串的从梯子上掉下来。就知道这家伙至少是个有真本事的,不是湖弄事的。

这里建城的历史在北直隶算是比较短的。城墙看着坚固而崭新。带着青色的鲜亮色调。

辽太平年间,始设漷阴县,属析津府。

元至元十三年,因为蒙古皇族“捺钵文化”与白河漕运之需,升为漷州,属大都路。统领武清、香河二县。作为皇帝打猎之地的行宫。

明洪武十四年,降级设漷县,属通州。

这个小城其实不算大,是一个下等县城。漷其寓意为牵挂、挂念、不舍之意。这地方后世就是通州的一个镇。但是,在清朝前,这里是一个重要的城池。此地出了很多名臣和学者。

正德年间刘六、刘七起义,横行冀、鲁、豫等地,漕运几断,逼近京师。为了加强防御,知县郭梅主持修城,当时修筑的城墙,周仅二里许,连护城濠堑都没有挖掘。

等到了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直隶巡查御史闫委、通州州同陈昶主持重修,周围扩到三里。城墙顶部上加女墙,四面各建城楼,仍为夯土城,墙高一丈二尺、顶宽一丈、基近二丈。

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吕哲再次重修,并为四门题额,北称“拱阙”、南称“迎薰”、东曰“临津”、西曰“通都”。

万历四年漷县城墙包砖。当时,霸州兵备道曹当勉、知县李子擢、知县宋祉等人相继修葺,外砌砖,基垫石。城池也大幅度扩大。

城墙周围长度约2.5千米,高6米,顶宽3.6米,底宽7.3米,女墙高1.7米。三面开护城河,宽近9米,深近4米。其中东以港沟河代为护城河,新建南北城门楼,南沿用旧称,北门改为“巩京”,东西开设小门各一座。

此时,团练大军抵达的正是南门门外。

叛军和守军都是营兵,装备差不多,战法也类似。都是一个师傅教的,基本没法破招。看样子打了一天了,不分胜负,双方伤亡都很大。

城上城下三眼铳、佛郎机炮互相对轰。弓箭互相射击。不断有人被火器和流失击中倒下。

王大安看着前面鏖战的战场,脸色有些发白。本想趁着没开战快速通过这里,紧赶慢赶,还是和战场撞上了。

“黄将军,你看这如何是好。”看着漷县城下密密麻麻的叛军,他也没了主意。叛军看着士气高昂的很啊,几乎不像是大明的士兵了。

可见,平时不发饷银对士兵的影响有多大。现在他们反了,这是为了自己干活,不是给皇帝卖命了。人人的极大地调动出来了主观能动性。跟打了鸡血一样。大呼小叫的攻城。

黄浩心里感叹,大明的官军要是有这精气神,害怕什么蒙古和建奴啊。真是明军不发饷,发饷不可敌啊。

“杂家就不明白了,这漷县也不是什么有钱的地方,这些丘八至于这么疯狂吗。”看着嗷嗷叫着爬城的叛军,王大安骂道。

这些叛军这段时间没少抢掠。每个人都抢了不少财物。这让穷怕了的营兵陷入了疯狂。

“漷县确实没什么好抢的,但打下了漷县,就打开了去张家湾的通道。那里可是大运河的终点之一。民间的商船都在那里上岸。繁华几乎可比京城。抢了张家湾可就彻底吃饱了。”黄浩冷笑着说道。

“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只有三千多人,这城下足足有一万出头的叛军。”王大安着急的说道。

“我倒是想起了老爷起家时,在乱石滩俘虏的一个建奴说的话。”

“那个建奴他说了什么话。”王大安问道。

“狼从来不怕羊多。”黄浩冷笑着说道:“我们冲下去,打垮他们。”

王大安愕然,这家伙疯了吧。

黄浩拔出指挥刀,高举起来。雪亮细长的骑兵刀在下午强烈的阳关下发出耀眼的光芒。

“弟兄们,一万步兵小意思,大伙儿跟我冲下去,打垮他们”黄浩大声吼道。

顿时,整个骑兵队伍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呼喊。巨大的声音,铺天盖地而来,顿时惊动了正在攻城的叛军。他们惊慌的发现,身后居然来了一支骑兵。

城头上,正压力巨大的王嘉胤惊喜的发现,远处出现了一支数千人的骑兵。援兵!没有想到,居然会有援兵。

此时,黄浩一马当先,率先冲下土坡,身后三千六百骑兵,紧紧跟随着黄浩,气势如虹的冲了过去。

巨大的马蹄声传来,大地都在震颤。骑兵迅速散开,拉开了散兵线。

对付这些乱兵,根本用不着对付蒙古人的骑墙战术。

现在兴禾团练经过长期作战,不论是马术,还是刀术,都已经超过了蒙古人。更何况这些乌合之众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