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方鸿安在沿着圩场最火热的区域直走。
穿过人流。
最后来到了圩场边缘的一排房子前。
这一排房子,是最靠近圩场的房子。
因为圩场的持续火爆,千马坪圩的范围,每年都会往外扩展。
渐渐地,连同这一片民居也都圈进了圩场的范围。
而一些房主,也开始开动脑筋,将自己的房子进行了一定的改造。
将临圩场这面的房间,索性改成了铺面一样的门脸,然后或是出租,或是自己弄些东西卖。
因为政策上还没有彻底的放开,卖的也大多是一些农副产品。
米、面、油之类是主流。
还有一些则是竹篾制品、麻绳、蓑衣之类的手工制品……
因为场所固定,出现品质问题也可以找上门来。
渐渐的,一些门店的生意居然都还不错。
方鸿安找到靠中间位置的一家走了进去。
这家铺子,卖的东西相当的杂。
有谷子和米,也有箩筐、簸箕、筲箕之类的竹制品。
杂七杂八的,像是个杂货铺。
方鸿安扫了一下,目光最后停留在了靠外沿那块木板上摆放着的那些玻璃瓶子上。
这些玻璃瓶子,并不是后世那种专门用来储物用的玻璃瓶。
在这个工业还相当落后的年代,还不兴专门生产这类玩意。
眼前这些,其实是那些水果罐头吃完之后的产物。
水果罐头,曾一度是高高在上的奢侈食品。
不过,经历了七十年代各地几乎都建成了罐头厂之后,罐头产量火箭般的突飞猛涨,
以这個时候的潇南地区为例,仅方鸿安知道的,就有三家大大小小的水果罐头厂。
这些罐头厂在提升产量把罐头售价打下来的同时,自然促进了罐头销售的火爆。
让这些水果罐头,从奢侈品成为了一般的城市居民也能消费得起的食品。
由于其携带方便,包装又上档次,所以很多人拿来作为走亲访友的礼品。
在八十年代的潇南地区,如果说在农村一包白砂糖是走亲访友时的“长脸礼品”,那么在县城城区,水果罐头几乎就是送礼紧俏品的代名词了。
水果罐头的畅销,也带动了这种玻璃制作的罐头瓶子的生产。
因为物资紧缺,生产机械化水平还不够高,罐头瓶子的包装成本也不少,所以大多数罐头厂对于这种吃完剩余后的罐头瓶子都是回收的。
有点像后来的啤酒瓶子。
不过,与啤酒瓶子不一样的是,水果罐头的瓶子开口大、好摆放、密封性好、可以重复密封盖好,所以很多人家都也会留一部分用来做储存东西用。
比较经典的用法,就是用来做厨房里用的调料罐,放盐、味精、辣椒粉之类的调料用。
这种做法,最开始在城市中盛行,后来也渐渐传到了农村。
于是,在圩场中,就有人专门收集起来,作为货物进行售卖,在千马坪的圩场,方鸿安就至少看到5个摊位上有人卖这个。
这个门店,也是如此。
其实,这一次方鸿安也带来了十多个这种罐头瓶子。
不是单独用来卖的,而是作为蜂蜜容器,卖蜂蜜的时候用的。
与其他称了就可以用纸或者是粽叶子包了放竹篓里的山货不一样,蜂蜜是液体,想要卖出去,就必须解决包装问题才行。
方鸿安和王通想了老些办法,最后也只是凑了十多个这样的玻璃瓶子。
每一个装满蜂蜜,也就是一斤多的样子。
想把今天这一百多斤蜂蜜全卖出去,还远远不够,当时王通透露说圩场会有这种罐头瓶子卖,两人就定下来,等卖开了之后,就来采购一批。
不过,眼下方鸿安过来,却并不是采买罐头瓶这么简单。
“小兄弟!想要罐头瓶么?”
见方鸿安进店,一个包着头巾的胖大婶很是热情的迎了上来,指着陈列的玻璃罐子道:“我这些罐头瓶都是八厂的大厂货,你看这上面还贴着标呢!”
她捡起一只还贴着标的罐头瓶递给方鸿安看。
八厂,也就是潇南地区最大的一个水果罐头厂,无论口味还是包装,都比另外两个厂的要好上不少。
方鸿安接在手里,掂了掂手,果然是比自己带来那些要重不少。
“你看这罐头瓶看着多透亮,还有这壁多厚,耐摔得很呢!”
“开口螺纹也都是完好的,盖得严严实实!”
“你拿回去,你家里婆娘肯定夸你……”
胖大婶见方鸿安起了兴致,在一边热情的介绍了起来。
这年头可还不流行推销,但这胖大婶在这圩场中,却也锻炼出了一口相当溜的推销话术。
方鸿安笑着点了点头,直截了当的问道:“多少钱一个?”
“6分钱一个!”胖婶笑眯眯的道,“每圩都是卖这个价,卖了快一年了,不会哄你的,你放心!”
方鸿安摆摆手:“多要点,能便宜点么?”
“多……多要点?”胖大婶愣了一下,旋即摆着头道,“少不了哟!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