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升看来则太过繁琐,里面全是套路,甚至有玩人的嫌疑。
其从高到低,表面上看,只有公、侯、伯、子、男、轻车都尉、骑都尉、云骑尉、恩骑尉九级,加上异姓封王,也就十级。
可实际上,从轻车都尉这一级往上,每级都给分了三等。
于是后世清宫戏中著名的“一等公、二等公、三等公”出现了。
似乎生怕臣子立功太快、太多,最后赏无可赏。
刘升对明清两朝外姓臣子爵位体系,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所以,大崋的爵位从高到低依次是:郡王、国公、郡公、县公、县侯、乡侯、伯、子、男,共九级。
如果在算上唯有皇子皇孙可封的亲王,也就是十级而已。
既不像朱明爵位那么简陋,也不像满清爵位那么繁琐。
此外,刘升还在该“总纲”中规定,大崋国内绝不册封世袭爵位。
只有海外建国者,才可以将爵位世袭。
不过,一旦某人海外建国了,大崋便将不再给予爵位薪俸,并且还需认大崋为宗主国,定期向大崋朝贡。
除此外,大崋的爵位都是按代降等,若无皇帝特旨说明,降至男爵后,其下一代将再无爵位继承!
不过,对于一些立下大功或特殊功劳的,皇帝也可以下旨,说明该爵位降等至男爵,将不再降等,其子孙可世袭大崋的男爵。
但这种特旨,仅限于世袭男爵,其他爵位都必须按代降等。
李长文看完,再次露出忧虑神色,迟疑着道:“大王,如此勋爵管理制度,会否让功臣觉得太过苛刻?”
“如何苛刻?”刘升道,“以国公为例,七代之后才会除爵为平民。若其七代之内有人能再为国家立功,便可进爵,如此爵位便可承袭更多代。
难道,非要像大明一样,爵位世袭,让功臣子孙后辈都成为只知躺在祖宗功劳簿上享受、却不会再立新功的酒囊饭袋吗?”
“额。”李长文一时苦笑,不知该再说什么。
刘升又道:“先生看那大明的魏国公徐达后代,朱元璋给的恩宠够不够多?却把徐达的后代都养成了废物。
等到我们攻进这南京城,他们只能和朱明宗室一样,像猪一般任我们处置,连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先生总不想自己的后代子孙,也变成那般面对敌人毫无反抗之力的废物吧?”
李长文失笑,“自然不想。”
“这就对了嘛,咱们哪可能保证子孙后代永享富贵?遗泽能惠及几代人就很不错了。再往后面的子孙,就该让他们自己拼搏。
况且,相较于大明,孤给勋贵的待遇可不差,这年俸普遍比大明勋贵高出两倍就不说了。
若是有人能封王,还可到海外建国,打下一片土地,传给子孙后代。这难道不比在大崋当个受人管的勋贵强多了?”
听到刘升这番话,李长文终于点点头,对刘升的勋爵管理条规表示理解。
除了爵位外,刘升还将明朝的文武散阶、文勋武勋制度进行了删改,拿来补充大崋的爵位制度。
首先,大崋全面废除武散阶、武勋,都以军衔替代。
也即是说,即便将来对某为军官进行嘉奖,或是对烈士进行追封,也只会提升其军衔,不再搞什么散阶、武勋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而军衔是直接和薪俸、抚恤等实惠挂钩的。
至于文官这边,则综合文散阶和文勋,搞了个大崋版“十品三十九阶”的文勋制度。
主要是取用了大明大部分的文散阶名称,以及文勋制度的顶部。
如从九品文勋,初授将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
文勋一般是用来封赏文官的,毕竟对文官来说爵位没那么容易获得,若文官立下一般功劳却又不易升官,就可以加赐文勋。
获得文勋后,便又有一份薪俸可领。
而正常退休的文官,基本都会获得文勋,以保证其退休后的生活。
等升到昔日大明文散阶的正一品后,上面还有超一品,分为三阶,即:右柱国、左柱国、上柱国。
超一品之上,还有荣誉官勋衔,那便是传统的三公!
并且这套勋衔所获得的实惠,是可以跟爵位实惠重叠的。
即某位大臣,获封国公后,还可以加封左右上柱国,或者太子太师、少傅、太保之类的。算上官职,便能同时领取三份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