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其他类型>逆流1978从生产队开始> 第四百二十七章 科技人才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二十七章 科技人才(1 / 2)

楚江河要彪子找的陈淳显来头就有些大了,这是名副其实的大佬。

50年代留学苏联,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此后一直在中科院的物理研究所工作,成为第一批被破格提拔为正研究员(教授级),跟他同时提拔的还有陈景润等,由此可见此人的优秀了。

陈淳显发起国内核聚变研究,在中科院物理所建立了国内第一个托卡马克装置,并建立了核聚变基地。

他在理论物理、激光新型半导体等新领域有着卓越的成果,还是国内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陈淳显还被人称为中关村第一人,70年代末,80年代初三次访问美国,受美国“硅谷”现象的启发,在1980年10月提出要在中关村建立“国内的硅谷”,并身体力行成立了京城第一个民办科技机构“等离子体学会先进技术发展服务部”。

就这么一位科研大佬,前期的创业可说不上成功。

今年决定放弃“铁饭碗”的编制和保障,大胆地脱离中科院,在服务部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全新的机构——华夏新技术开发研究所。

这个举动自然引来了不少争议,不过被上面的领导肯定大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一方面较快地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另一方面多了一条渠道,使科技人员为四化做贡献。

一些确有贡献的科技人员可以先富起来,打破铁饭碗,大锅饭。

此举大大推进了中关村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

此时下海这个词,现在也才刚刚兴起,改革开放已经五年,经过五年的酝酿和鼓动,全民经商热已经悄然来临。

人们经商致富的消息不断传播,不断撩拨人们的神经。

前门广场上一个卖地瓜的老大娘一年都能挣1万元,秀水街摆摊的小商贩,摆个服装摊,几年下来都已经腰缠万贯……

在这个时代,人们突然发现脑中的知识无法迅速的转换成财富,从事脑力劳动的知识分子的收入,远远低于体力劳动者,于是就有了那句着名的顺口溜:拿手术刀不如拿剃头刀,搞导弹不如卖茶叶蛋。

说的就是这种现象。

像陈淳显这样的科技人员下海并不是个例。

他们这些科技人员下海之后,因为没有了旱涝保收的工作,需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可市场是不看你的身份的,你只能采区企业的方式做事,要懂得买和卖,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由于这些人刚开始下海,挣的不是特别多,那就给了楚江河可乘之机。

楚江河早就想在半导体领域发力,可一个是因为当时的环境不成熟,还有一个是因为自己身边没有可用的人才,只能暂时将想法搁置。

现在好了,环境已经允许自己多做一些事情,如果能得到陈淳显这样的专业人才相助的话,自己现在布局半导体领域,那在将来绝对可以在半导体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要知道现在的台积电连个影子都没呢,台积电那名重要的创始人今年只不过刚离开德州仪器,加入了通用仪器。

楚江河越想心中越是火热,这件事要是成了的话,自己算是向前迈了大大的一步。

自己现在的身份出面不合适,还是由彪子出面比较好,他这几年走街串巷的,嘴皮子利索的很,目标也小,就是不成也不会引来多大的关注。

就算是彪子失败了,到时候自己再出马也不迟。

楚江河对此事十分重视,对彪子郑重的交代了一番。

“你就以港岛理工大学研究所的名义跟对方接触,至于怎么说你自己合计一下。”

彪子重重的点了点头,可还是有些迟疑:“哥,要是对方不相信咋办?”

“没关系,你就大胆的说,钱的问题你不用担心,只要他肯开口,多少钱都可以答应,必要的时候可以由港岛理工大学出个正式的邀请函,邀请他去港岛考察一下。”

彪子心里还有怀疑,这个邀请函是随便就能出的?

还是到时候做个假的给对方?

可这会又不好质疑楚江河,只好满口答应下来。

“哥,那我知道该怎么做了。”

彪子急着立功,没留下吃饭就急匆匆的走了。

楚江河这两年跟包船王的女婿吴光正走的挺近,只要他在港岛,两个人时不时的一起饮茶。

吴光正作为港岛理工大学的校董,由他出面,楚江河出资,双方成立了个研究所。

这个研究所正是一年前,楚江河为了以后行事方便才成立的。

将研究所设置在港岛,楚江河有自己的考量,也是为了少一些掣肘,多跟国际接触。

不过目前研究所的项目不多,要是陈淳显来了,那这个研究所就派上大用场了。

听说陈淳显的父亲还是早期留美学者,回国后曾担任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国立中央大学教授兼农学院畜牧兽医系系主任。

啧啧,人家这才叫书香门第。

要是在畜牧业上也有人脉的话,那岂不是两全其美,楚江河美美的想着。

想起畜牧业这个事情,突然想起了之前他跟宋老爷子的约定。

对了,抽时间还要跟宋老爷子那边联系一下,种子研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