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冷眼观望,与其说是关注案件的进展,还不如说是关注皇上的态度。
当时究竟是立大皇子赵肃为太子还是三皇子赵稷为太子,朝中其实有过激烈的争论。
赵肃和赵稷均非皇后嫡出,虽然赵肃比赵稷大半岁,但赵肃之母淑妃只是公孙丞相族中一旁支,虽姓公孙但却形同孤女。
赵稷的母妃娴妃却不同,娴妃是公孙丞相的嫡女,母族势大,赵稷若是立为太子,有母族护佑,比赵肃更有优势。
这事争执了两三年,一直没有个结果。
直到淑妃死后,皇上将赵肃养到皇后名下,又让霍炎教他习武,这样一番操作下来,朝臣俱是看明白了皇上的意图。
如此一来,加上迫于将军府的压力,有人再提立长不立幼时,朝中便少了许多反对的声音。
赵肃六岁那年,终于登上了太子之位。
赵庸在立太子时最初也是保持了中立,直到看清楚了皇帝的意图才力荐赵肃为太子。在纷杂的环境中看清真相,然后做出正确的选择是赵庸立身之本。
此时他也一样。
侍卫站在他身边,将今日刑部大堂的事情粗略了说了一遍,赵庸听完,沉默了良久,才问:“圣上果然信了归家是太子外戚?”
“看那情形应该是信了,要不然也不会轻易便放过归家。”侍卫道。
赵庸笑笑,朝侍卫道:“如此我便明白了。你让青鸳尽快去一趟将军府,彤儿和霍子傲的事可以提一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