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都市言情>重回97,从初中开始当文豪> 第1章 《故事会》与《知音》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章 《故事会》与《知音》(1 / 2)

1997年9月11日,星期四,傍晚。

一栋三层老旧的楼房顶楼,闷热的空气中,电风扇不知疲惫地呼呼地送来一点凉风。

汪海峰坐在红色的书桌前发呆。

他手里握着钢笔,桌上铺着白色的信纸。

今天上午,汪海峰从27年后的世界穿越回来,回到了初中一年级时代。

穿越前是起点中文网一名写手,等级也升到了四级。

没有想到一次通宵码字,猝死在电脑前,回到1997年。

此时摆在汪海峰的眼前就是搞钱。

现在家里太穷了,全家5口人,靠大哥一个人的五百多块钱工资过日子。

难道要真干回老本行,写小说?

也只有这条路可行。

现在还没有网络小说。

《遮天》、《凡人修仙传》、《鬼吹灯》、《斗破苍穹》等诸多网络热门小说还没有呢。

自己多少也是一名四级写手,对许多网络热门小说那是相当熟悉,把后世那些热门网络小说拿出来?

写网络小说,你得有电脑上网,让自己手写几百万字,自己手不废也得关节炎。

这里时候的杂志很流行。

《故事会》、《知音》、《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许多杂志。

特别是《故事会》,给汪海峰印象最深刻。

在互联网没有普及前,它是广大青年读者包括学生的精神食粮。

汪海峰记得,晚上在被子里偷偷看《故事会》场景。

《故事会》32开,每页1000字左右,平均350字一个高潮,短篇小说6000字左右,中篇10000到14000。

由于篇幅有限,并不能像后来网文那样水字,以简约和精炼的篇幅完美填充了读者碎片阅读的需求。

在互联网并不发达的当下,杂志就如同几十年后智能手机,上个厕所都要先赶紧找本故事会,边拉边看。

不过写小说要适合当下的时代特征,不能照搬。

以前在网络上听过一个段子。

八零后瞧不起七零后,九零后瞧不起八零后,零零后瞧不起九零后……。

因为社会都在进步,大家往回看过去,都会有优越感。

优越感用写作专业术语来说就是爽感。

自己可以从这里入手,写一本让八零后有优越感,故事发生又离自己不在遥远。

想到这里,汪海峰开始回忆起以前看过的电影电视。

年代剧,比较符合这个条件。

想到这里,汪海峰脑海里出来了一部电视剧——《人世间》。

《人世间》是作家梁晓声于2017年12月首次出版的长篇小说。

2019年7月,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同年8月16日,获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并于 2021年2月,在长春开机,2022年1月28日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并在爱奇艺同步播出,是一部难得的作品,评分9.2.

电视剧汪海峰也追过,对此也比较了解。

想到这里,汪海峰开始动手写了起来。

汪海峰知道自己的文笔肯定不如原作者好,好在这时候是1997年,原著还没有,大家都没有看过原著,就没有对比,看不出差距。

58集的电视连视剧,缩成三四万字,把主线的重要事件写出来就可以。

以前都是电脑打字,一年写的字都不够六十个,一般只有到拿快递的时候签字而已。

先回忆一下整部电视剧,把主线、人设、事件列出来。

20世纪60年代末,北方某省会城市“光字片”区居住着周姓一家,父亲周志刚在西南参加“大三线”建设,长子周秉义响应国家号召成为第一批下乡知青,长女周蓉追随诗人丈夫远赴贵州乡村,周家只留下小弟周秉昆与周母相依为命。

在二十八年的岁月里周家人的命运与时代变迁交织在一起,周秉义大学毕业后从政,在大刀阔斧的改革中经历仕途沉浮;周蓉获得博士学位后留校任教,却情路坎坷。

周秉昆与美丽又不幸的女子郑娟相濡以沫,经历下岗的阵痛和“下海”的挑战,在平凡的岁月里扶持邻里亲友共同前进。一家人在完成各自人生使命的同时,也书写了一部当代中国百姓的生活史诗。

主角是周秉昆,周家老三,在兄弟姐妹中排最小。

坚韧勇敢,是个脚踏实地的基层工作者,他没有大哥周秉义的大理想,也没有周蓉的洒脱,只能恪守本心,兢兢业业,作为底层小人物,有点胆小怕事,但是他对家庭担当,对老婆孩子负责,心里始终装着自己的朋友,有时候就像低头拉车的老黄牛。

周秉义,周家老大,周秉昆的哥哥。表面上看是家中混得最好最有主意的,实则是最胆小懦弱的一个。

本性就是一个重情重义,坚守原则底线,懂爱知感恩的人,对待父母亲人如此,对待同事如此,对待自己所爱的人同样如此。担任家乡吉春市的市长之后,为家乡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骆士宾,混混,是个坏到骨子里的人,做错事从来不觉得自己有错,有犯

没有了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