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历史军事>贞观公务员> 第171章:治夷策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1章:治夷策(2 / 5)

’,出了一口恶气,还把这事儿推给了突厥,让突厥来背锅,同时,找到了出兵突厥的理由。

长孙无忌首先回道:“陛下,北伐一战,阿史那咄苾手中的二十万大军,大部分都投降,成了俘虏,如今分配到各地充入徭役,最起码,也有十万人之众。”

“这十万人之众,必然也有不满当徭役,所以逃出去,成了狼卫的,其次,北伐一战之后,突厥之地如今所剩人口前后加起来大约有十八万人之多。”

“陛下所虑应该是,这么多人,如果一个处理不当,将会是一个很大的麻烦?”

“既然如此,臣以为,可考虑移民,让突厥的一些胡商,还有那些愿意来关内的人,在武威、秦州等地安家落户。”

移民的点子,其实,陈平安当初说过,只不过,突厥战败之后。

因为那十万俘虏都需要一个妥善安排,需要地方的折冲府去监管。

再加上,乙毗咄陆的态度还算是诚恳,表示了绝对的臣服。

然后丝绸之路开启,有了通商互市。

也就没有考虑移民之策。

因为移民也不是那么好移民的。

魏征就随后站出来,反驳道:“陛下,草原之民不读圣人言,不服王道且难以管教,贸然的将这么多人内迁,恐怕会影响到关内的百姓,所以,臣以为,非必要,不内迁。”

李世民点点头,说道:“辅机所言内迁,随时一策,但是魏卿所言也并不是没有道理,突厥蛮族不同中原汉语汉字,也不知礼教礼节,还不习惯中原之食,骤然的放在一起,的确恐有不妥。”

“内迁一事,不是不可行,最好,还是要让那些学会了汉语汉字之民,先行内迁到河东道之地。”

“突厥人的力气还行,让他们在那边挖石炭吧。”

“让他们打铁、织布、烧窑,估计是不太可能一时半会儿就学得会。”

说白了。

自从陈平安给李世民讲述过李治登基为帝之后,把大唐的版图扩大到了最大,这个功绩确实是刺激到了李世民。

在他看来,李治做的,他李世民就不能做的?

打败了突厥,却又不去很好地治理突厥,陈平安所说的薅羊毛之法,若是没有这朝中的文武百官们支持,或者说,他们不明白这般手法。

仅仅是李世民去做,也就好像是小打小闹一样。

他是大唐的皇帝,是这天下的九五之尊,确实是说什么就是什么。

但是李世民又是一个非常好面子,珍惜自己声誉的皇帝。

他还是希望大臣们能够支持他对突厥使用那些政策,想要薅羊毛,那就必须要用到商贾。

如今,重农抑商的想法依然还是比较厚重,想要打什么贸易战。

其实还是有一些难度的。

陈平安听了几位长孙无忌和魏徵等人的意见,认为都是有道理的,不能一下子将这么多的突厥人都放进关内安置,那相当于放进来一大堆的野蛮人,会对社会的发展和治安都增加压力。

但是,又不能把他们都扔在北面任其自由发展,这样大概率是养虎为患。

李治时期,就算是他建立了都护府,却也没能完全掌控北地草原。

以至于,后来还是出现了强大的蒙元。

别说这之后的蒙元,就是千年之后,陈平安所在的时代,也有着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蛊惑人心。

想要永绝后患的办法,也不是没有。

只不过,李世民爱惜自己的声誉,他不想那样做。

那折中的办法,有没有呢?

自然也是有的,就是需要两代人,甚至是三代人的治理,才有可能彻底征服北地草原的游牧民族。

“陛下!”

陈平安清了清嗓子,然后道:“臣有一个办法,只不过目前还不太成熟。”

“哦?陈卿不妨说一说,不成熟也没有关系,总好过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陛下,臣认为,初期这些突厥人野性未去,不可贸然内迁,这样会加重治安上的压力,甚至会出现很多冲突。”

“但是又不能完全任由他们在关外,乙毗咄陆也不过是因为大唐之强大而表面臣服,若是再给他一段时间,他可能也会有不臣之心!”

“所以,臣在此基础上,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

陈平安能够想到以工代赈,也能够去改良科举制度,还有大唐邸报等。

可不仅仅只是会巧夺天工,在这国策上,也有着很多见解。

当年,在有一些事情上,他们这些人和陈平安一人论辩,都没能辩得过。

颇有一种,陈平安独占群儒的感觉。

所以,对于陈平安提出来的法子,他们还是非常感兴趣的。

就算是不成熟,必然可以用。

陈平安回道:“陛下,汉武帝为了安抚亲王,施行了推恩令,此策乃是阳谋,根本无解。”

“既然如此,那大唐也可以以推恩令来安抚突厥,提拔几个部落,加封他们的族长为可汗。”

“一山不容二虎,一个草原之上,也只能有一个可汗。”

“但是,若陛下为‘天可汗’,同时加封了十二位可汗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