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夷洲(台湾)的星空明亮如白昼,洁白的月光洒在大地上,顾裕想了想才记起今日已是七月十五了,离开建业的家已经一月有余了,是个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个时间,
毕竟他长年身在军旅之中,经常都是要离家几个月才能回家一趟、在战事繁忙紧急之时更是几年不能回家一趟的情况也是有的,但是他还算是幸运的,
有很多的弟兄甚至上了一次战场便永远回不来了,就像之前的江北之战他有很多弟兄便死在了曹爽的手中,毕竟乱世还没有结束,投身军伍之后死在战场上是再正常不过的了,使得他想起了之前在荆州时听过的一首乐府诗《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这首民歌,唱的是一位少小离家的老兵,回到家中,做好了饭,但不知拿给谁吃,家中的人,都死光了。
在这首乐府诗当中,有这样一句:“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从古至今,没有哪一种蔬菜能像葵一样,让人发此思古之幽情。《诗经·豳风》有云:六月食郁及薁,七月烹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
汉乐府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的诗句。就连盛唐时的两位大诗人,也曾写过“几日相别离,门前生穞葵”“枣熟从人打,葵荒欲自锄”等脍炙人口的诗句。
“葵”就是葵菜,又名冬寒菜,也被叫做冬葵,是古代最重要的蔬菜之一。
《周礼·天官》曰:“馈食之豆,其实葵菹。”将葵与韭一同列为古代用于祭祀的“七菹”。而后世之人,更是将之称为“百菜之首”,
在这个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时代最艰难的时刻,在董卓之乱时,汉庭中的衮衮诸公、世家大族亦是要靠在山中挖葵食用以活命,更何况普通百姓,
他第一次听到这首从洛阳传到荆州的民歌时也是如那曹操一般先是默然良久,随后潸然泪下,泣涕如雨,感同身受,
生活在这样的乱世中,无论是魏国、吴国还是蜀国的将领听到这首乐府民歌都是会有这般类似的感受的,从东汉末年到现在从诸多军阀混战到现在只剩三家,这中间死了多少各方兵士百姓啊!
想起来从本国的武烈皇帝与各路诸侯尊袁本初为盟主成立关东联军约定讨伐董卓,董卓因关东联军声势浩大,便在初平元年二月,强令汉献帝及群臣西行,洛阳城内外人民数百万口被迫西迁,
路上被董卓军车骑践踏,加以饥病交迫,死亡相继,积尸满路。董卓自己留镇洛阳毕圭苑内,纵火焚烧洛阳二百里内的宫庙、宫府、居家,
又令吕布发掘诸帝及公卿陵墓,取其珍宝,遣将四出虏掠,使东汉近二百年来在洛阳的建筑毁灭殆尽开始便开启了这无可挽回的乱世,也开始了乐府诗中十五从军行的场景重演次数最多的乱世,
他们如今奉陛下之命来将夷洲(台湾)纳入吴国的版图,也不知何时才有机会能够回到江东建业家中与家人团聚,好在如今他在夷洲(台湾)也算是将要有家的人了,
上大将军为他在下个月选了个良辰吉日,那时他便可迎娶张樱过门,顾裕望着眼前在火堆前指挥着众人忙碌的女子,眼中也流露出了更多的柔情,
虽然他在夷洲(台湾)有了一归宿,可是他身后的将士们呢?他们其中多半已在江东娶妻生子、有了家小,
若是日后有机会返回江东,家中的人多半也有可能如这首诗中描述的那般不在了,煮好了饭菜也不知要端给谁吃了,毕竟这时大多数人的性命都是很短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像陛下、司马懿那般长命能熬的,
张樱拿着一个热乎乎的阿美碰碰递给顾裕道:“顾将军,来尝一尝这阿美碰碰,味道也是不错的。”
顾裕接过阿美碰碰道:“多谢张樱姑娘。”将密封的袋状的四片林投叶打开,开始用着这别具芳香的叶子包饭,有点像江东的“筒粽”,是在春夏交替之时食用的,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且能清热降火,调理胃肠,是一种时令食品。
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岁序转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
之所以把粽子包成牛角状,是因为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认为动物的角,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灵物,以求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众人一直到深夜用完食物之后方才沉沉的在简陋的营帐中睡去,帐外的篝火还在“噼里啪啦”的继续燃烧着,顾裕也分出了些人手、每十人为一组来巡夜,
毕竟在何时都不能轻易放松警惕,周围的林中还有不少野兽、也有一个部落鲁凯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