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其他类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三百三十三章 门客的工作,养得起门客的左将军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三十三章 门客的工作,养得起门客的左将军(1 / 2)

待四人上了马车坐定之后,“哒哒”的马蹄声响起,王沈捋着胡须道:“如今的孝先已一跃成为左将军,已可开府治事,自然是需要养些门客的,也多半能养得起,

可是我就不同了,以前贵为一郡太守,自是能养得起一些,可是如今,哎…………”

门客是从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盛行的一种职业,养活自己是不成问题的,甚至可养活一家老小,不仅供吃住,也发给工钱。

那时候的门客又被叫做食客,他们是为辅佐主人而生的,也是贵族们地位和财富的象征。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们为了巩固他们自己的地位,都招收精通各种事物行业的人才,凡是投奔到他们门下的,他们都会收留下来并供养着他们,这些被供养的人就称之为“门客”。

门客们会为他们的主人服务效劳,如在主人遇到难题时为主人出谋献计或预卜前程,趋吉避凶等。贵族们在远行或会见重要人物的时后,也会随身带着几个门客,以便随时可以为他们效劳。

当然门客中有的是真的具有真才实学的,能在主人需要帮助的关键时刻给予及时的帮助。但是也有一些人就只是为了骗吃骗喝假装有才之人混入门客之中。

他们的身份地位和家仆是不一样的,门客们平时没有固定的工作,也不必干杂役,就这样主人们不仅仅管着他们的吃喝还要付给他们工钱。但是当主人有需要时,他们需要随时上阵。

除了上面所说的几个豢养门客的原因,其实最大的原因啊,还是为了与秦国旗鼓相当。

秦国文化长期远离中原文化和西周文化,对宗法制等制度的抵抗力是比较强的,而山东六国和秦国不同的。

因此在秦国施行变法是比较容易的。可是就算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秦惠文王还杀掉了商鞅安抚人心。

中原的那些国家就贵族势力更加庞大,贵族思想根深蒂固,根本不是仅仅靠变法就能够解决的。

为了不让各国的人才都流入秦国,中原的贵族们便想出来豢养门客这一办法,孟尝君首先开始招纳门客。

他下命令说只要你是有能力的,不管是什么样的才能,通通都来到我的门下,并给出了一连串的丰厚奖励。

在丰厚的奖励下,很多有志之士就会慕名前往孟尝君帐下,做他的门客,其他几个公子差不多也是这样的情况,这才是战国四公子豢养门客的最终目的。

着名的刺客荆轲,就是燕太子丹的门客。

至圣先师”孔子也是门客。他说自己“三日无君”便惶惶不安的焦虑,乃至奔波于列国被人嘲笑为丧家之犬。

毛遂自荐的毛遂也是门客,完璧归赵、将相和里的蔺相如原本是赵国令缪贤的门客,最后却是做到了赵国丞相,由此可见只要有实力这养门客是一笔很划算的投资,只要几千个门客中能出几个大才便是能回本了。

门客的数量和质量是贵族地位和财富的象征,直到现在亦是如此。

孟尝君养士“不恤智愚,不择臧否”有关,“鸡鸣狗盗之出其门,士所以不至也”。

孟尝君的门客大多数是鸡鸣狗盗之人,虽然门客数量多,但是质量差。

平原君养了几千门客,等到用的时候,想挑二十个人都挑不出来。

秦国围困邯郸时,赵胜想挑选二十名贤士分别前往楚魏两国求援,但阅遍数千门客,只能挑出十九名。

后来,毛遂站了出来,主动要求为国搬救兵,并最终搬来了救兵,解了邯郸之围。

信陵君门客的质量最好,优秀人才最多,《史记》记载“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很多门客都抛弃平原君而投奔于信陵君,但若是没钱还想养这么多门客便是负担了。

孟尝君养士数千,可是当孟尝君落魄的时候,只剩冯谖一人。孟尝君慨叹:“客见文一日废,皆背文而去,莫顾文者。”像许贡这样能有三位门客为其复仇的都是极其稀有的。

门客的性质和家奴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是自由人独立的个体可以自由选择去留自由选择投靠在谁的门下,一般优秀的主公也会尊重门客、善待门客。

《战国策》有记载:‘“合则留,不合则去”。

去留自由是普遍遵守的规则,但是门客如果过于朝三暮四是会被世人耻笑的。

如果说在日常上面门客也不需要和家奴一样做杂事,他们只需要完成主子交给的特定任务就可以吃吃喝喝干自己的事情了(一般只有需要做事的时候才召唤),还可以领到工资。

这样也就导致了一个问题,就是有些没有什么才能的人纯粹为了骗吃骗喝也投靠到大家的门下(这种人被称为“食客”,意思是只会吃),一般来说有名望的人都不会拒绝门客,这也导致了门客的社会地位和名声不好。

门客按照技能和目的来说大致可以分成三类:武客、文客、说客。

武客指的是习武之人有一定的武术功底的门客,主子养这些门客一般来说不是用来作战的,因为作战有军队,也不是用作保安,因为贵族身别不缺少武功高强的护卫。

门客作为武客最多的作用是执行刺杀和暗杀的任务。

因为门客繁多又庞杂,没有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