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其他类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三百八十五章 不受重视的养马事业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八十五章 不受重视的养马事业(1 / 2)

马均感慨道:“是啊,仆曾通阅东汉时养马的有关记载,发现东汉时不时没有比西汉更好的马种、技术和更好的饲料苜蓿,可是这些也没起多大作用,毕竟比起战功还是朝堂权力斗争中得来的权力来得更快一些。”

东汉全国的马匹少到什么程度呢?元初年间,任尚率军与羌人作战。本来军队数量上汉军占有很大的优势,但羌人皆骑兵,兵势强盛,汉军一时无力对抗。

这时有个叫虞诩的人提出,要战胜羌人必须以骑兵对抗骑兵,为今之计只有撤罢郡兵,让他们每二十人共买一匹马,再以万骑之众来对抗羌人的骑兵。

可见,当时军中骑兵所占比已相当少了,以至于需要士兵“二十人共市一马”才能凑齐“万骑之众”。

按说东汉马匹数量的大大减少,必定会使骑兵在对外战争中常处劣势,可事实上却不是这样。

东汉时匈奴虽已分裂为南北二部,但北匈奴依然盘踞在帝国北部,对东汉王朝虎视眈眈。

面对北匈奴的屡屡犯边,汉朝廷多次联合归附的南匈奴,发动骑兵部队痛击北匈奴。

永平十六年(公元73年),明帝派大将窦固、耿秉等部,四路出击攻伐北匈奴。

窦固在天山大破呼衍王部,接着又攻占伊吾卢城并在此屯田。

永元元年(89年),窦宪、耿秉与南匈奴联军共击北匈奴,出塞奔袭三千多里,至燕然勒石而还。此战共斩首一万三千多级,俘获二十多万众,汉军仅出动骑兵三万八千骑。

经此一役,北匈奴受到重大打击,元气大伤,不久就远遁欧洲。而明章时期,汉朝廷又凭借着骑兵力量继续打击乌桓、鲜卑,巩固边防,经营西域地区。

汉朝很早便开始注重对良种马的引进。张骞通西域后,发现匈奴地区的马既壮硕又活跃,可上山下阪,入溪出涧,而中原地区的马长期经受圈养,其速度与耐力都十分低下。

于是,汉武帝大力引进西域良种马,来改良中原地区的马种。

此后,整个汉朝一直注重引进各地的优良马种,不仅是西北地区,还有西南山区中善驮运的马种,也被引入中原,

东汉时还从藏国(今朝鲜地区)引入果下马,经过一代代的改良,到了东汉时期,中原的马种类型不仅多样,而且十分优良。

不仅培育出了多种良马,而且还提出了先进的相马术。

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相马术,相马家中尤以伯乐最为知名。

东汉时期的相马术,便是在伯乐《相马经》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除了注重马的体态外貌之外,更注重马的内在体质和精气神。

长安有一相马家薛翁,偶一日在边郡看到一匹马,此马外形丑恶,但薛翁一眼便识得此马为良驹,后来证实果然是好马。

更值得一提的是,伏波将军马援将四代相马名师的经验总结融合后,创立了相马骨法,还依据此法在洛阳宫中铸立铜马,广布天下。

相马骨法中有遴选千里马的具体方法,并且对马的各个部位,都提出了精确而详细的参考标准。

光有良种只能保证先天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后天的饲养对于良马的养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东汉就具备了这种先进的饲养管理技术。

首要的一条就是马的饲料,这就又不得不提到张骞了。从西域回来的张骞不仅带回了良种马,同时还带回了优质的饲草种子——苜蓿种。

相比其他草料,苜蓿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等物质,同时纤维素含量较少,营养丰富且易于消化。

东汉时期,苜蓿的栽培种植技术更加成熟,且得到了大力的推广,从中原一直延续到边地,这就为良马的大规模培育提供了条件。

那时已经有了科学的饲料喂养方法,精粗并用辅以深加工。精饲料以粟、菽为主,粗饲料以秸、菱为主,两者按照科学的配比进行混合。

喂食时,抛弃传统直接喂食的方法,先对饲料进行深加工,这样一来大大改善了马对营养的吸收。

当时还采用了先进的分槽饲养的方法,将每匹马进行单独喂养和照管。

首先一条就是喂马的工具必须是专马专用,一般都标有记号,不能混淆,甚至连马的身上都要烙上印记,严格管理。

其次,每匹马都有自己独立的食盆和水罐,这样可以保证马匹每日都能汲取足够的营养。

根据马的特性,当时人们还会给马加一顿“夜宵”,所谓“马无夜草不肥”,夜间加餐可以有效增强马的体质。

在如此先进和精细化的饲养管理技术下,培育出的马,自然不是宝马就是良驹,战场上奔突驰骋,陷阵冲锋,都不在话下。

但刘秀不杀功臣,所以功臣都成为大地主大官僚,士族阶层出现了,深刻影响了后面的三国。

东汉开始了九品中正制的雏形,也开启了世家氏族的雏形,最后演变成了世家贵族集团,他们掌握着除了皇权以外的最大权力,

各种外戚,宦官,小皇帝,党锢,尽管有窦宪这样的人物,奈何处于外戚宦官互相干政的恶名的大环境下,

第一豪强势力的凸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