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爽想了想又叮嘱道:“在选人的时候不能再从世家贵族子弟中选了,只消去各地挑一些吃不上饭的孤儿就好,
这件事要做得隐蔽些,不可让有心之人察觉,所需钱粮皆从府库中支取便可。”
杨综又开口道:“仆这便去办。”
曹爽看了看西厅外渐渐西陲的太阳道:“急也不急在这一时,在府中用过晚饭再回去,此事可明日再持吾的手书去办便可,吾给汝两年时间,两年时间务必要办好此事。”
曹爽心想这两年时间足够杨综拉起一支庞大的校事府队伍了,也足够他借鉴后世此类的情报机构的制度来对校事府进行一些完善、改进了。
宋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的时代,国与间的激烈竞争对于情报获取的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宋代是一个战争频繁的的时代,国与国之间的激烈竞争,使得用“间“或者说各国对于情报获取的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
宋太宗太平兴国六年(981),改武德司为皇城司,负责宫禁护卫,刺探情报。
需要注意的是,皇城司直属于皇帝,它的性质更类似与后世的锦衣卫,颇受当时士大夫阶层的忌惮。
两宋战火纷飞不停,使得这段时期的间谍活动极其活跃。间谍的身份也变得非常复杂,遍布各行各业。
小商小贩、僧道,甚至敌国的将领、妻妾,乃至于出使外国的使臣,都有可能是间谍。
经历了百年发展,到了明代,终于出现了恐怖的特务机构的集大成者——锦衣卫。
明朝锦衣卫和东厂的大名可谓人尽皆知。
但值得一提的是,其实明朝所产生的专职特务机构并非只有锦衣卫和东厂。
在很多影视剧中锦衣卫与东厂可谓是声名狼藉,但在当时,名声更臭的是西厂与内行厂,
这两个“厂”在其存在的时间里,权势远超锦衣卫与“老牌子”东厂,甚至锦衣卫与东厂也都在内行厂的监视控制之下,只是因为其存在时间短于这两个老牌组织,被后人所往往忽视。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深感天下不稳,社稷忧患。为此他在亲军里面重点培养锦衣军,锦衣军本来是朱元璋的“亲军十二卫”中的一卫。不过这十二卫也不都是“前途光明”的存在,比如护陵卫就只能守卫皇陵,要是当了护陵卫那基本上一辈子都只能和死人打交道了。
锦衣卫在明代非常好辨认,因为他们有三大特点:“骑着高头大马,操着京师口音(北京话),穿着飞鱼服。”
如果在人群中看到这样一个人,不用问,八成就是锦衣卫了。
锦衣卫,就是朱元璋控制天下的最强利器。
作为朱元璋最信任的人,锦衣卫掌握着明代的诏狱,和汉代的诏狱一样,这个监狱是非常特殊的,最初都是只有达官显贵才能被关进诏狱。
也就是说如果您被抓了,那么证明您还是有点厉害,不过另一方面来说,也证明您基本没救了。
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蓝玉案,空印案,郭桓案,合计杀人超过数十万。
而这庞大的审判和抓捕工作几乎全部是锦衣卫主导完成的,可见锦衣卫的势力之庞大。当时锦衣卫的人员超过万人,受控于锦衣卫的人员更是有数万之众。
锦衣卫的组织结构其实很简单;锦衣卫的武职官制为指挥使一人,官阶正三品,也是锦衣卫最高长官。
同知二人,官阶从三品(相当于副指挥使),金事三人,官阶正四品,镇抚二人分别管理南北镇抚司(相当于俩监狱长),官阶正五品,十四所千户一共14人,官阶正五品,以下还有百户若干。
这些人平时的工作方式就是一级管一级,上下之间绝不互通消息。
也就是锦衣卫的各个线人都是单线联系,绝对不会打探自己的上峰和下线的情报,如果越级那么就是死路一条。
根据锦衣卫制度,监视对象一旦发现,自己就要被替换或者自杀,避免情报泄露。
锦衣卫的线人都卧底于达官显贵的府邸,有的一卧底就是数年,当时朝中的大臣无不对锦衣卫非常恐慌。
洪武年间的官僚一听说要进锦衣卫的诏狱有的甚至直接就吓疯了。
锦衣卫对百官言行的监控可以说达到了无孔不入的程度,当时有位老兄叫钱宰。他下朝的时候吟诵了一首诗:
四鼓咚咚起着衣,午门朝见尚嫌迟。
何时得遂田园乐,睡到人间饭熟时。
结果第二天的时候,朱元璋见到他第一句就问道:昨天你的诗写得好啊,但是我并没有嫌你迟啊?
要不你改改,把嫌换成忧?朱元璋这话里暗藏杀机——你居然敢抱怨皇帝?
钱宰吓得立刻叩头请罪,不久之后他就辞官回乡了。
但是朱元璋对他的监视也毫不放松,直到他去世朱元璋才调回了监视他的锦衣卫。
与锦衣卫相似的还有东厂,明朝的东厂比锦衣卫权势更为惊人,东厂的特务甚至已经达到了监视平民百姓的程度,可以说明朝遍布白色恐怖的气息。廷杖特工侦缉,天罗地网,无孔不入。
但到了满清,满清朝统治者吸取明朝的经验教训,没有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