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其他类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四百八十章 兵临城下,求援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八十章 兵临城下,求援(1 / 2)

深夜,辽东郡襄平郡守府大堂中,没人能睡得着,即便大堂中燃着炭火,辽东郡守张貔、郡丞、郡尉、主簿等几名重要官员皆在场,

耐心又愤怒的听着堂下一名穿着狼狈、脏污,浑身上下都沾满鲜血的魏军士卒的禀报,

士卒难过的道:“郡守,吴军偷袭,且人数众多,如今三县都已陷落,只有很少的人逃了出来,三位县令一位战死、两位被俘,

想来到了明日下午便会兵临襄平城下了,郡守还是赶紧派人向蓟县求援吧,毕竟如今的辽东郡实力已是大不如从前了。”

但堂中的文武都已披上了裘衣、棉袍,甚至还有几位穿纸衣的,当然这也只是在辽东,但堂中都很少有披狐裘之类的兽类皮毛,

再更往南一点的地方却还用不着这般的,还可以穿更单薄一些的衣物,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经济落后,在纸裘推广之前,人们通常穿皮裘,现在称之为皮草。

狐裘是裘衣中最为珍贵的,原因在于,狐裘并不是一整张狐狸皮制作的,而是集腋成裘,

只取狐狸腋窝部分的绒毛,这种狐裘颜色纯白,又轻又暖,亦称“狐白裘”,只有贵族中的贵族才穿得起,可以体现穿着者的身份高贵无比。

《晏子春秋》记载:“景公赐晏子狐白之裘,玄豹之茈,其资千金。”

齐景公赏赐晏子的狐白裘,以黑豹皮装饰衣襟,价值千金,是当时极为珍稀的裘衣。

《墨子》中有一句:“江河之水,非一源之水也;千镒(二十两,一说为二十四两)之裘,非一狐之白也。”

说明制作一袭狐白裘衣,往往会需要猎获很多狐狸才能够用。

战国时期,齐国宗室、大臣孟尝君还曾以狐白裘贿赂他人,捡回一条命。

《史记》记载:“囚孟尝君,谋欲杀之。孟尝君使人抵昭王幸姬求解……”秦昭王将孟尝君囚禁起来,打算杀掉他,孟尝君派人去找秦昭王的爱姬替他求情保命。

这个爱姬说:“妾愿得君狐白裘。”因为当时是冬天,孟尝君穿着一件价值千金,“天下无双”的狐白裘。

保命要紧,孟尝君毫不犹豫脱下狐白裘献给了秦昭王,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除了狐白裘,贵族穿着珍稀的裘衣还有貂裘、貉裘、羔羊裘等等,杜甫有诗句:“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百里奚举于市”的典故,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五羖大夫”百里奚,是秦穆公用自市场中交换回来的,

百里奚成为秦国的宰相后,“谋无不当,举必有功”,内修国政,外图霸业,不仅使秦国百姓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而且对秦国一统天下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而当初秦穆公交换百里奚,用的便是五张黑羊皮,是制作皮裘的材料。

羊皮可以换取奴隶,可见在当时经济不是很发达的情况下,一件皮裘的珍贵性。

至于平民百姓,只能靠旧丝绵、乱麻絮成的袍服来抵御风寒。

诗经秦风上说,上古三代人们有棉袍记载,在周代,袍的地位并不高,属于一种生活便装,由于御寒性能好,

当时野外作战的士兵,在冬天都标配有棉袍,所谓战袍既因此而来,即便如此,在物质匮乏的古代,棉袍也不是想穿就能穿的,

《诗经·秦风》中有一首诗歌叫无衣,诗的开头即说,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所以当时的情况是,两个人共穿一件袍子,贫苦人家更是无袍可穿,

后世有诗曰:“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此真乃脍炙人口的佳句。

同时也从侧面看到在古代“五花马”与“千金裘”等均属于罕见且珍贵的随身物品,尤其是“千金裘”,普通的农人根本买不起,也不敢穿。

故穿得起这些的都是豪商巨贾,抑或达官显贵之人。

那么过去平民百姓的人,都穿什么过冬呢?以前,严冬腊月,皇帝也喜欢给老百姓的福利搞搞活动,要给穷苦老百姓送温暖。

故送纸衣,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活动,纸衣也被叫“纸裘”。

“人悉以纸为衣,或有衣经者”,“方冽寒,人皆连纸褫书为裳褕”。

这时的贫苦百姓遭受战争,流离失所,由于没有布衣,便就地取材,制作纸衣御寒,纸原料成本低,容易获取,故能大范围普及。

曹芳在每一年的冬季也会像洛阳的百姓发放纸衣,之前的曹爽是不会这么做的,但曹爽今年便想在几个月后的冬季天子发放纸衣之后,也准备一些发给洛阳的百姓。

唐朝的时候都是些木棉、草棉的絮拿来做衣服,皇室都不多见,有钱人都买动物皮做的衣服。

皮的衣服,别说过去,现在也不便宜。这个纸裘,不是皇帝送温暖才有,老百姓为了越冬,也会自己做。

纸裘的材料一般都是楮树皮,要先将树皮做成纸,再拿纸来做衣服。

基本方式是用上百张的楮树皮,制作成纸。

再将这些纸放到一起蒸煮,煮沸后,然后加上胡桃来加纸的柔软性,然后通过压制的方式,将这些纸压成一张,来裁剪衣服。

作为纤维物质,楮树皮经过这一系列的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