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林心理压力山大,晚上做噩梦杀了侍奉自己的婢女,他也觉得自己这么整也不行。于是把军师王玄策给叫了来,把自己的真实身份给说了。
他的意思是想让王玄策给他想想办法,拿拿主意。因为他已经决定,自己去成都见宋曦“投案自首”去。
第一,他这个人很讲究义气。宋曦当年没揭穿他,反倒放了他,所以他感觉自己欠了宋曦一个大人情。宋曦相当于再生父母。
所以,他倒反朝纲,怼天怼地怼赵炎,但从来没用想过怼宋曦。
德重鬼神钦,人家宋曦办事儿也真是那个,杨林挑不出他理来。
现在宋曦又来信给他想出路,想帮他的家族正名,也想给他找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所以,宋曦人家做的也没毛病,看起来是一心在帮杨林呢。
杨林之前虽然一心想做草头王,那是他怕亓无忌发现自己在逃,还要继续杀他。现在人家宋曦把他的心结给打开了。承诺给他和他的家族平反,所以杨林没了后顾之忧。
当然,杨林也清楚。就算宋曦办成了这件事,自己也不会得到亓家的信任,只会受制并听命与人,但他真找不到别的出路。
虽然他现在在大理,看似当了一个土皇帝。但杨林毕竟是当过禁卫军统领的人,知道大梁帝国的武力值,一旦大梁朝对他动真格的,就凭他手下这几万民团,真的挡不住大兵压境。如果他贪恋现在的自由,恐怕就会永远失去未来。
杨林其实对自己的实力考虑的也很现实理性。他手下虽然有三四万人马,但管辖的区域也很大。这点兵马,这个县分一点,那个郡驻守一点,真正能打仗的机动部队也就是万八千人。而且,这些人中也要分出三六九等来。
核心成员也就是他起家是带着的那一两千兵将。其他的民团绝大多数都是他收编的,是人家益州的民团。这些民团并不是职业兵,是民兵。民兵没用战争的时候,是要回去种地的。人家都有老婆孩子在益州的。
你让益州民兵去平定叛乱,那他们能跟着你去打仗。因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吃了官家的饭,就要听指挥,没问题。但你要让这些民军去对抗朝廷大军,那不是闹呢吗?
人朝廷大军来了只需一句话,杨林是钦犯,想率众叛乱,不想被灭族的,放下武器,回家搂老婆去。估计他手下的兵能走一半儿。
如果再加上一句,谁能抓住钦犯杨林,赏金加爵,估计那些平日恭恭敬敬喊他将军的民团,反身就能打自己。
所以杨林知道自己的实力。
这些情况王玄策不知道吗?王玄策也知道。
但他从跟杨林那一天起,就没打算按套路出牌。他在大梁已经是无路可走了。杨林是他唯一的指望,他只有靠住杨林,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享受人上人的生活。
如果杨林倒了,他会比杨林还惨。
所以,他比杨林更想让杨林单干。
王玄策一路陪杨林走到大理,那是鞠躬尽瘁,凡事都想在前头,一心想辅佐杨林独立开辟基业,在南方做个国王。
杨林能打得这么顺利,扩展到这么大的地盘,王玄策是功不可没。
杨林驻地设在大理,那也是王玄策精心挑选的风水宝地,是准备让杨林当首都的。
但王玄策也认识到,要辅佐杨林独立建国必须要解决一个问题。
那就是经济问题。
杨林所平定的地区太穷了。甚至比落后的益州还穷。
这些蛮夷之地,很多都还处于刀耕火种的时代,老百姓根本不知道有皇帝,自己的村长,酋长或土司就是他们的天。
什么亓无忌,什么孝义王三哥,对他们来说根本就没概念。他们只听自己头人和土司的。而不像中原的老百姓那样,听官吏的。
要想让他们听话,只能和他们的头人和土司对话。
在这种情况下,税收自然收不上来,你还得给他们东西收买那些头人。想征调民夫兵员,更不可能。好在杨林在茶马古道这一块还很好使,能通过马帮弄到些钱粮,用以维持着这些军队的开支。
所以,王玄策也是费尽了脑筋,头发都挠秃了。
他也想出了一些办法。比如,让那些汉地来的兵将就地屯田,用先进的耕种技术来帮助和改造那些蛮人。又让那些汉家军士和当地的少数民族通婚,借以拉拢和改造那些土司上层。
可是,汉化这些夷族是需要时间的。
没个十年二十年根本看不到明显作用。
这个时候,宋曦派使者来宣召,王玄策虽然有心让杨林独立称王,但自觉也没有和中原王朝对抗的实力。
当地连最基本的武器装备,铠甲马匹都出不了,拿什么跟人家打?
他唯一能指望的就是杨林的意志了。
如果杨林就是不服管,那还有办法。毕竟,杨林的亲军还有几千人,这地方还是山高林密沟深之地,战略纵深是足够的。益州如果真的派兵来剿,也没那么容易,而且他也知道大梁军一向看不起这里的蛮夷部族,会做出很多欺压当地百姓的出格的事情。只要那些夷族不服大梁管辖,这事儿还有个缓。打来打去,当地蛮夷和大梁军打出仇来,自然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