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孟获要让那些有资格取代他成为蛮王的人失去这个资格。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全部都败在蜀军手下,而且同样的损失惨重。
这样,大家又回到同一个起跑线,竞争蛮王,还是孟获占优。
整个蛮族只有八个大部落,被朝廷称为“八番”,现在大水洞、黄河洞、花园洞三个大部落,已经被孟获打残,连部落首领的人选都没有确定,没有了威胁孟获蛮王地位的实力。
五溪蛮部落远在武陵郡,秃龙洞是银坑洞的姻亲,相当可靠的盟友,都不会参与蛮王的争夺。
只有乌戈国的国主兀突骨、八纳洞洞主木鹿大王,一直都是孟获的强劲对手,这次孟获如果战败,最有可能上位蛮王的,就是兀突骨、木鹿大王两人。
因此,开战之前,孟获未雨绸缪,未虑胜先虑败,想着如何把乌戈国、八纳洞两大部落也拉入战争之中,而且还要让他们惨败在诸葛亮的手里。
要是乌戈国和八纳洞两大部落,对孟获的叛乱采取隔岸观火的态度,那孟获还真没有办法把他们拉进战争中来。
整个蛮族并不缺乏资源,但他们的粮食产量过低是硬伤,每年冬天,部落的粮食缺口可不小,不少老弱病残族人,都度不过寒冬。
孟获从建宁郡抢掠得到的财物和粮食,让其他部落眼红。
木鹿大王、兀突骨也想要分一勺羹,主动找上门来,与孟获签订了协议,愿意派兵参加叛乱,也等于变相承认了孟获的蛮王地位。
这对孟获来说是一件好事,就让他有机会号令木鹿大王和兀突骨,让他们在与蜀军的战争中,比他输得更惨!
孟获对这两个武功高强的对手非常头痛,最理想的结果是两人都阵亡了,这样一来,他就可以真正的一统南中蛮族。
孟获内心拿定了主意,注意力又回到了讨论现场。
他看到众将中求和的呼声越来越高,他就把目光看向了主战的贺云、方山两人。
贺云、方山两人,本来是主战的,但因为马谡提前给他们两个送来了指令,让他们说动孟获与蜀军正面一战。
他们有必须一战的充足理由,但因为有了马谡的指令,他们总觉得对蛮族不是什么好事,就有些内疚和心虚,也怕承担不起战败的后果,在辩论中,就有些敷衍了事,这才让主和派的人占据上风。
两人得到孟获的暗示以后,知道决战是孟获自己的意思,就算有所损失,也不是自己造成的。
没有心结,贺云、方山一下子就变得理直气壮,两人轮流陈述当前必须一战的各种理由,一时间,主战派声势大振。
而在坐的蛮族各部落将领,有不少是骑墙派,惯于观言察色,他们渐渐看出了蛮王孟获支持决战的意思,转而支持主战派,主战派逐渐占据了上风。
既然主战的人占大多数,孟获顺水推舟,决定和诸葛亮率领的蜀军堂堂一战。
他当场拍板,派人前往诸葛亮大营,送上战书,定在三天后正午时分,在双方营地中间的五里箐梁子,各出两万兵马,进行大决战。
两万兵马,只是孟获现有兵力的一半,他是留有余地的,在他看来,就算失败了也能全身而退、
诸葛亮收到孟获的战书以后,并没有犹豫,立马提笔在孟获的战书上,直接批下“来日决战”四个大字,让小卒带回去交给孟获。
五里箐梁子,是一个开阔地,方圆十余里地势平坦,只有不远处的大山谷中,有一片长约五里左右的茂密大竹林。
但因为竹林太过茂密,而且地面崎岖不平,谷内并无可行之路,是无法埋伏人马的。
在开战之前,双方都会派出斥候前去侦查地形,也不怕对方设下埋伏。
这种下战书的堂堂之战,基本没有人哪方主帅会在战场附近设下很容易发现的埋伏,白白坏了自己的名声。
但可以在自己的退路上设下埋伏,一旦战败,可以接应败退的军队安全回营。
孟获大营里的总兵力,还有不到四万的兵马,他约定只出动两万人马决战,自然是给自己留下了退路。
思前想后,他对别人也不放心,他决定留下弟弟孟优领八千兵马镇守大营,让贺云、方山各领五千兵马,在他回营的路上设下埋伏,防止诸葛亮大军随后掩杀。
诸葛亮用兵虽然谨慎,但对战场形势的判断非常准确,布局也非常到位。
他料定孟获军会败退,也料定孟获会在来路上安排埋伏接应。
他知道马谡有内应在孟获的军队里,就安排马谡、廖化各领两千人马,去抄孟获的后路,准备一举擒获孟获。
这里马谡还没有出发,那里贺云、方云派人送来情报,把他们埋伏的情况报给了马谡。
马谡要抄孟获的后路,自然需要先击败贺云、方山的伏兵。
于是,马谡让廖化提前出发,虽然他马谡职位并不比廖化高,他作为这次作战的主将,是有权利安排廖化的行止。
马谡自己领二千兵马,抢先绕到贺云、方山埋伏地点的后面,似乎是要打贺云、方山一个埋伏,其实马谡是不想暴露与贺云、方山的关系。
而廖化的两千兵马,马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