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笑着狡辩了一句。
“行了,说笑而已。老钟,我突然想到一个问题,你说这海上贸易和陆上贸易如若同步发展,再过些年,哪个更长远?”
不得不说
,赵佶的这个问题很超前,如果是其他大臣回答,那还真说不出个一二三来,钟粟来自后世,对这个实在清楚不过。
“长远来看,自然是海上贸易了。”
“哦,何以见得?”
“成本决定了一切,数千料的大船,依靠风帆前进,无非就是要养活一些船员。但陆运就不同了,一匹驮马要千里百里行路,才能驮运多少货物。
再过些年,我大宋还会造出更大的巨船,一次拉运几十万斤,一船有千名乘员也不是问题。”
赵佶一听点了点头,他其实也想过这些,只不过现在大宋目前的关注点在西北,西北不但要求稳,还要迅速打开一片天地,等到没有了后顾之忧,造一些数千料的大船根本不是什么问题。
他们在谋划大宋的远景,事实上跟随阿扎萨兰的大宋商人已经走出了大宋的国境线,因为准备颇为充分,虽然存在语言不通之类的各种问题,但利益却让大家都在尽可能地沟通,一边完成一笔一笔的生意。
当然,对于大宋人来说,这一趟来西域,赚钱是其次的,关键要把大宋的政策宣传出去,以后赚钱的机会多得是。
不过,这趟出行因为有阿扎萨兰,大宋商贾方便了许多。
阿扎萨兰虽然没有完全掌握西域各国的所有语言,但他却知道该以什么样的方式去沟通,大宋商队显然受到了不少的照应。
对于那些从大宋带来的《汴京头条》更是赚足了眼球,上面除了有大宋的《市陆条法》,更是有大量对大宋情况的介绍。
这些介绍,其实就是钟粟根据后世的对外推介词套用的,除此之外还有不少关于大宋的各类民间故事。
大宋本来就在西域各国有一定的影响力,只是缺少交流,现在大宋主动以商贸
的形式进行交流,这其实只是第一步,如果一切顺利,下一步便可以派出使者,正式出具国书,然后确立双边关系。
唐朝之时,对待西域诸国既有武力攻打,同时也有怀柔。
比如突厥当时分解为东西两部分,大唐朝廷发现这是一个机会,便开始了罗卜加大棒的做法。
西突厥曾经多次拒绝唐太宗的和亲提议,最终唐朝与西突厥的关系恶化。公元629年时,唐太宗首先武力征服了东突厥,然后又在贞观十四年时占领了高昌,于此建立了西域都护府。
自此之后西突厥分裂,贞观十八年西突厥的盟国焉耆攻打唐朝,被唐朝灭掉,随后唐朝一步步将西域各势力全部归于自己的势力范围之下。
除了采取武力镇压,更多地还是依赖民族融合和发展文化与贸易。
李唐的统治者本身就有胡族的血统,所以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是本着“胡汉一家”的理念进行的,这一点在对西域的统治与管理上就得以显现。
唐朝对于西域的经济和文化都是以发展为前提的,并且唐朝积极将内地先进的农业和手工业引入到西域,加强了经济交流。
经济得到发展的西域,将自己的特产运到了唐朝内地,而内地的那些茶叶、丝绸等等也运到西域,两地之间的交流,促使了文化交融。
由于西域水果传到了中原,对于唐朝内地的百姓也起到了饮食习惯和结构的改变,丰富了百姓的饮食文化。
大宋之前因为被西夏阻隔,想要和西域建立来往,实在是难如登天,但到了现在,这个问题已经不复存在。
或许过一些时间,西域各处就会有商贾断断续续前往大宋,这便是赵佶的一个小目标。
征战加上怀柔,最终会形成最完美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