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楚元针对他们就提出了一个类似于宋朝养的那些王爷们的法子,就是把这些人都接到长安城养起来,好吃好喝的供着,可以后就再也不许他们插手原本地方的事务。
这样经过了一两代人的通化,这些土人估计也就不会再记得自己原本所居住的地方,只会把自己当成一个地地道道的大唐人,长安了。
然后就是由朝廷出面,对于那些丁田少,人口多的丁户们进行动员,动员他们拖家带口的前去岭南地区,并且给予优惠政策。
比如官服提供耕牛种子和工具,荒田开垦一定的年头后就属于开荒者本人,除了远迁和无力负担丧葬费用等等原因,一律不准买卖。
这些政策如同平地惊雷一般,把朝会上的文武百官们给震的晕乎乎的,可就是这样还不算完,李世民又紧接着宣布了几项决定。
皇城司的军事学院扩编了,凡是七品以上官员,都可以将自己的一个子嗣或者甥侄送入军事学院,而这个军事学院,将由李世民亲自担任院长
其实李世民早就担任了皇城司的军事学院院长一职,可那不是公开的,只有少数大臣才知道,而这个时候遍颁朝野,正
是为了给皇城司,给军事学院站台。
朕都来当院长了,你们还犹豫什么,赶快把家中的年轻俊彦,优秀子弟们都送来上学吧,不来可是会后悔的。
百官们也不是傻子,看见皇帝都这样说了,纷纷表示一定要将家中后辈前往就读。
还有一个决定就是,由长孙无忌负责,岐州刺史楚元为副,岐州长史许敬宗司马薛仁贵辅佐,负责阿史那贺鲁部的内迁工作。
这件事本来李世民是想全权交给楚元来统领的,只不过他考虑再三后还是向皇帝表达了让出大权的想法。
用楚元自己的话说就是,经验不足,惟恐出现什么纰漏,以致于让陛下的大业受挫。
他说的是冠冕堂皇,可李世民早就听出来了这话中含义:这是怕先出头的椽子会烂,所以让自己低调一些呢。
原本李世民也有着同样的想法,认为楚元不宜升迁过快,免得到了“赐无可赐,就只能赐死”的死胡同里。
而且他年纪也大了,已经开始着力培养接班人,有什么恩惠,就让新君去施行吧。
只不过李世民思考再三,然后还是决定在名义上由长孙无忌为主,楚元为辅,这样到时候论功行赏
,也好给楚元点补偿,不能白用完了人家,什么都不说。
至于许敬宗和薛仁贵,这已经是楚元手底下的两架马车,是个人都知道,那由他们负责下面的协调与一些具体事务,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而长孙无忌虽说是中书令,是文官之首,可谁都知道他其实是站在武将那一边的,可即便如此,也总比真的找个武将来负责这件事好,起码由长孙无忌来,不可能受到什么刁难。
可如果换了个武将,那就不好说了。
……
一下子,整个大唐朝廷都忙碌了起来,几乎没有一个人能闲的下来文官那里有各科的给事中和御史言官们盯着,出不了什么问题;而武将那里也被李世民暗示过:国内的仗虽然已经打完了,可外面还有那么多的国家,放心吧,不会让你们闲下来的。
这些闲的快要头顶长毛的武将们最怕的就是没有仗可打:不打仗就没有军功,也没有了缴获,想要升官发财那是一个都别想。
所以当听到李世民这样的暗示后,所有人都摩拳擦掌起来,甚至就连病体初愈的秦琼都跑去找了李世民,说自己的病已经都好的差不多了,强烈要求皇
帝不要忘记他。
对此,李世民表示:军心可用啊。
最终,经过多方的意见汇总,楚元和长孙无忌决定将阿史那贺鲁部的内迁地点定在了山南道的。
这里地广人稀,再加上土地肥沃,很适合这些突厥人内迁至此。
不过要搬迁也不是一时半会的事情,起码要等招募到足够的汉人移民才可以,到时候才能施行掺沙子的政策,慢慢的将这些突厥人同化为真正的汉人。
而这一日,楚元和长孙无忌带着小英回到了岐州他们和小英这边都已经商讨完毕,接下来就该是说服乌谷夫人那边了。
对此,小英还是很有信心的,她知道对于自己的母亲还有那些族人来说,按照自己的法子,内附大唐是最好的选择。
当然了,楚元和长孙无忌也不是没有考虑过如果乌谷夫人不肯同意,该怎么办。
小英的回答是,就算母亲不同意,她也能把族人们都带出来,到了那个时候,乌谷夫人就算想不同意也是没有法子的。
为了安全起见,楚元派了田二狗带着十名神机营的将士和小英一起回去阿史那贺鲁部。
一是为了保证小英的人身安全,以防乌谷夫人翻脸不认人
;二则是同时监视小英本人,以防她翻脸不认人。
临行前,楚元和长孙无忌都去送别,小英对着长孙无忌抱拳道:
“长孙大人,就此别过了。”
“小英姑娘,一路顺风。我们在岐州等着你。”
“哈哈,您就放心吧,我一定会马到功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