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面不改色,每一次挥剑,都带着决绝与狠辣。
然而,人力有时而穷,玄宗终究力战耗尽,不得不让出函谷关。
关内百姓,因此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李隆基却愈发高兴,昏君道再进一步,心中暗想:“待朕帝道大成,安史之乱,不过覆手之间。”
与此同时,安禄山反贼道亦是大进,只差一步,便可推翻唐朝,成就反贼之道。
帝与反贼,如同水火,势不两立。
李隆基退守长安,整日宴乐,不理朝政。
朝中大臣,或忧或惧,或投机取巧,各自为政。
而安禄山则在河北招兵买马,势力日益壮大。
一日,玄宗于宫中设宴,酒过三巡,忽有一臣子进言:“陛下,安禄山狼子野心,不可不防。”
玄宗斜眼看他,嘴角微扬,道:“区区安禄山,何足挂齿?待朕帝道大成,自能收拾他。”
那臣子见状,心中暗叹,却不敢再言。
宴席之上,歌舞升平,玄宗醉眼朦胧,看着眼前的一切,心中满是得意。
而在河北,安禄山正与众将商议攻唐大计。他眼中寒光闪烁,言辞激烈:“李隆基沉迷酒色,不理朝政,正是我等推翻唐朝的最佳时机。众将听令,即刻起兵,直捣长安!”
号角声起,安禄山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向长安进发。一路上,所向披靡,唐军节节败退。
李隆基闻讯,仍是不以为意,甚至在宫中举办了一场更大的宴席,庆祝昏君道再进一步。
终于,安禄山兵临长安城下。李隆基立于城墙之上,望着城下黑压压的敌军,嘴角依然挂着笑容。
他高举酒杯,对着城下喊道:“安禄山,你敢与朕一战否?”
安禄山闻言,仰天大笑:“李隆基,你昏庸无能,今日便是你的末日!”言罢,挥军攻城。
长安城内,烽火连天,李隆基亲自率军抵抗。然而,昏君之道终究不敌反贼之道,长安城破,李隆基被俘。
城破之时,李隆基看着满目疮痍的皇宫,心中竟无一丝悔意。
他笑对安禄山:“朕虽败犹荣,昏君道已达巅峰。而你,不过是一个即将踏上黄泉的反贼。”
安禄山听罢,怒火中烧,欲斩杀李隆基。然而,就在此时,一股无形之力将李隆基托起,消失在众人眼前。
后世传言,李隆基并未死去,而是凭借昏君之道,破茧成蝶,飞升成仙。
而安禄山,虽推翻唐朝,却终究未能成就反贼之道,最终身死名裂。
自此,唐室衰微,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又是一场红尘修炼的序幕。
---
北宋初年,风云变幻,克苏鲁邪神复苏,横行于世。
在这乱世之中,赵匡胤,一代英豪,为统一中华,不惜付出左眼与右臂之巨痛,求得黄衣之王的支持。
且说那赵匡胤,英勇盖世,然面对邪神,亦不得不低头。
一日,黄衣之王座前,赵匡胤面色坚毅,跪地恳求:“吾皇愿以左眼右臂,换吾中华一统,望陛下成全。”言罢,挥剑自残,血染黄衣。黄衣之王见其诚意,遂赐予神力,助其成就霸业。
与此同时,北辽国耶律皇帝,亦为强大神眷者骑兵军团,付出了断子绝孙的惨烈代价。
耶律皇帝,一代雄主,野心勃勃,欲入主中原,与赵匡胤势不两立,如水火不容。
在辽宋两国,邪教大兴,百姓沉迷其中,整日自残以求邪神恩顾。人道之真善美,似乎已在这世间消失殆尽。
一日,赵匡胤巡视民间,见一老者自断一臂,献于邪神。
赵匡胤心中悲痛,上前扶起老者,言道:“老人家,何须如此?吾皇在此,定当护佑百姓。”
老者泪眼朦胧,望着赵匡胤,颤声道:“皇恩浩荡,吾等却沉迷邪教,无法自拔。”
赵匡胤闻言,心生怜悯,遂下令反而加强邪教传播,同时派遣官员安抚百姓,传播“正”道。
然而,邪神之力强大,百姓心中恐惧和敬畏,一时难以根除。
辽国境内,耶律皇帝亦为邪教之事头痛不已。
一日,他与神眷者骑兵军团首领密谈,言道:“吾付出如此代价,本以为可得天下,谁料邪神作乱,百姓离心。如今,该如何是好?”
首领沉思片刻,答道:“陛下勿忧,吾等神眷者,定当助陛下平定中原。待统一天下,邪神自然高兴赏赐于你们无比的神恩。”
两国皇帝,各怀鬼胎,一场关乎两位邪神的较量,正在悄然展开。
且说赵匡胤,在民间体察民情,得知邪教根源在于百姓心中恐惧。
于是,他决定以“正”道感化百姓,让他们加强信仰。
一日,赵匡胤在朝堂上宣布:“朕欲举办法会,祈求黄衣之王庇佑,加持邪神,赐我大宋无上力量。”
法会之上,赵匡胤虔诚祈祷并执行更残忍的各种吃人仪式,感动天地。
黄衣之王见其真心,遂派遣神将助阵。
神将降临,辽军退避三舍,百姓欢呼雀跃,信仰大大增加。
而辽国耶律皇帝,见赵匡胤之举,心生嫉妒,遂命神眷者骑兵军团加快进攻步伐。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