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其他类型>屈尊归来> 第27章 肉屏风,肉台盘的奢靡腐朽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7章 肉屏风,肉台盘的奢靡腐朽(2 / 4)

动对南诏的战争,却丧师二十余万。第一次,他举荐鲜于仲通为主将,令他率军攻打南诏,结果失败。杨国忠为了掩盖败绩,伪造战功上报朝廷。鲜于仲通所用的军队远少于三万人,损失也远少于三万人,却被夸大成了损失六万人。失败之后,杨国忠下令从两京及河南北募兵去征南诏。人们听说南诏多瘴疠,在交战之前士兵就会因为瘴疠死十分之八、九,所以没人愿意应募。杨国忠就派御史捕人强制送到军中。此时的杨国忠,如同一个疯狂的赌徒,不顾百姓的死活,只为满足自己的私欲。

天宝十一载五月,王鉷被杨国忠陷害致死,从前属于王鉷的权势悉归杨国忠,但他仍不满足,借邢縡案牵连李林甫,让邢縡指证李林甫与王鉷兄弟和阿布思暗中结交,又让哥舒翰从旁作证。唐玄宗李隆基因此疏远李林甫,杨国忠开始和李林甫为敌。天宝十一载十一月,李林甫去世,唐玄宗李隆基任命杨国忠担任右相,兼文部尚书,判使照旧。杨国忠以待御史升到正宰相,身兼四十多个使官。他的权力达到了顶峰,如同一只凶猛的狮子,主宰着朝堂的风云。

天宝十二载,杨国忠的亲信京兆尹鲜于仲通、中书舍人窦华、侍御史郑昂等授意选人,请求唐玄宗李隆基给杨国忠在省门立碑,歌颂其选官有“功”。唐玄宗李隆基让鲜于仲通起草碑文,并亲自修改了几个字。鲜于仲通为了向杨国忠献媚,便把这几个字用黄金填上。此时的杨国忠,骄傲自满,不可一世。他垄断选官大权,不管贤良或不肖,用考选年深的先补官,牒文有错误的可再通。他自示精敏,先叫胥吏到自己家里,预先定好名单,然后把左相陈希烈及给事中、诸司长官都叫到尚书都堂登录唱名,一天结束。给事中在旁评选后,就宣布:“已由门下省通过了。”从此,选官大权就这样由杨国忠一人垄断。唐朝官员选拔制度被严重破坏,选官质量下降。

天宝十二载,关中地区连续发生水灾和严重饥荒。唐玄宗李隆基担心会伤害庄稼,杨国忠便叫人专拿好庄稼给唐玄宗看,并说:“雨水虽多并未伤害庄稼。”唐玄宗李隆基信以为真。之后,扶风太守房琯奏报当地出现水灾,杨国忠便叫御史审问他,从此再没有人敢汇报实情。杨国忠的谎言,如同一张巨大的网,笼罩着整个朝廷,让唐玄宗李隆基陷入了虚假的繁荣之中。

天宝十三载六月,杨国忠采取两面包夹南诏的策略,派遣剑南节度使留后李宓率领唐军从北方进攻南诏,从安南都护府调兵从东南面进攻南诏。南诏方采取诱敌深入对策,将唐军引至南诏都城大和城后闭壁不战。加之唐军长途跋涉,粮草不支,遭受瘴疫之苦,水土不服,结果唐军全军覆没。杨国忠再次遮掩败绩,仍伪造捷报上书朝廷。但写史的人因为极端厌恶杨国忠而夸大了唐朝的损失,把李宓写成了死在南诏,并将唐朝损失的人数夸大为十万。实际唐朝损失人数远少于此数,且高适《李云南征蛮诗》记载李宓在征南诏之后返回了长安,“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

两次天宝战争皆以南诏的胜利而结束,南诏不仅反反覆覆地背叛唐朝,有与吐蕃结盟之势,还降服了周边的寻传蛮和骠国,并趁机北进,占据剑南道的嶲州和黎州。杨国忠的穷兵黩武,给唐朝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如同一场无法扑灭的大火,烧毁了唐朝的根基。

安史之乱,杨国忠、杨贵妃要负主要责任。杨国忠与安禄山都是天宝年间的新贵,同样受着唐玄宗李隆基的宠爱。安禄山在朝中对老谋深算的李林甫还算惧怕,而对杨国忠则根本不放在眼里。杨国忠接替宰相后,看到不能制服安禄山,便经常向唐玄宗李隆基说安禄山有谋反的野心和迹象,但唐玄宗李隆基认为这是将相不和,不予理睬。杨国忠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奏请让陇右节度使哥舒翰兼河西节度使,以便排斥和牵制安禄山。

天宝十三载,唐玄宗李隆基按照杨国忠的意见召安禄山入朝,试其有无谋反之心。安禄山由于事先得到杨贵妃的通风报信,故将计就计,装模做样地向唐玄宗李隆基诉说自己的一片“赤心”,赢得唐玄宗李隆基更加信任,打算让安禄山当宰相。杨国忠知此立即劝阻道:“安禄山虽有军功,但他目不识丁,怎能当宰相。如果发下制书,恐怕四夷皆轻视朝廷。”唐玄宗李隆基只好作罢,改任安禄山为左仆射。至此,安禄山与杨国忠以及唐王朝的矛盾更加尖锐激烈,以至于后来反叛一触即发。

安史之乱爆发后,杨国忠露出得意洋洋的神色,说:“现在造反的只有安禄山一个人,将领和士兵都不想造反,不过十天,必定把安禄山的头颅传送到长安来。”唐玄宗李隆基信以为真,大臣们面面相觑大惊失色。由于安禄山的反叛日趋严峻,唐玄宗李隆基计划御驾亲征,下制令太子留守代管国事,又在朝堂上宣布此事,杨国忠非常恐慌,叫韩国、虢国、秦国三位夫人游说杨贵妃,让她口中含土向皇上请命阻止,事情就此作罢。

哥舒翰率兵镇守潼关,叛军长久不得进。当时形势也向有利于唐军的方向发展,各地捷报频传,令唐玄宗李隆基重新充满了必胜的信心,杨国忠不停地在一旁煽风点火,要求唐军兵出潼关,与叛军决战。唐玄宗李隆基听信杨国忠的谗言,由此潼关失守,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