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到这,下面那些官员也基本上明白是怎么回事了。
原来陛下是为了这件事要召开朝会,仔细想来,貌似也确实是一件重要之事。
如此一来,下面的那些官员们就各自动起了心思。
首先是武官们,不由得长出了一口气。
要是讨论这种事的话,那就和他们没多大关系。
反正又不是说去征讨突厥的事情,他们即便是想说也插不上嘴,无外乎就是站在那听听罢了。
就连那些勋爵贵族都摆出一副优哉游哉的态度,得,今天也没他们什么事,纯粹就是来凑数的。
剩下的那些文官老爷们,就开始仔细盘算了起来,赶紧去想点子,说不定待会陛下要点名让他们说呢?
然而李世民接下来的一句话,却让在场所有人都愣住了。
“本来这件事呢,朕是准备召集文武百官一起商量的。”
“可昨日吏部侍郎虞世南,联合尚书台的主事林安一起上了一份奏折,具体说的就是如何才能挽留人才,妥善安置。”
“所以,把你们叫来,就是为了商讨一下这份奏折上的内容,能否实施下去。”
就这几句话,彻底让在场的人懵了。
虞世南他们是知道的,可这个林安是谁?
在场的这些高官,基本上没有一个是从底层爬上来的,都是凭着自己家的资源直接跳上来的。
甭说是八品了,就算是七品,六品的官他们都很少打交道。
不要以为这样说很夸张,事实上在历朝历代开国之初,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
比如说前朝的官员,能留下来的基本都是有能力的高官。
还有跟随皇帝打江山的功臣,只要一赏,起步都是五品官。
更不用说基层的官员频繁调动,一个官员一年之内挪三四个位置都是正常的。
除了某些部门的特殊官员之外,基本上不会有人在乎这些七八品的小官。
因此,当李世民提到林安这个名字的时候,除了长孙无忌等人,以及当初参与了批阅试卷的官员之外,其他人都是一脸茫然。
这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和虞世南一起上奏章?
那份奏折里,又写了些什么呢?
瞬间,所有人的目光全都集中到了李世民的身上。
全都在等着李世民继续往下说,看看这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究竟因何才能让天子点名来参加小朝会。
看着众人充满好奇的目光,李世民冲着手下人摆摆手。
随后,一名太监立刻拿出虞世南递上来的那份折子就开始读了起来。
很快,奏折上的内容就清晰的传到了每一位大臣的耳朵里。
文官们竖起耳朵仔细聆听,武官和功勋贵族们则是一副百无聊赖的样子。
一开始的时候,奏折里的内容还都是一些偏向于理论性的东西,虽说是合情合理,却没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
可当那太监读到后半段的时候,在场官员的脸色,全都变了。
后半段,基本上都在阐述重开国子监的可行性,以及因此带来的好处。
当时李世民在读这份奏折的时候,是先平静,后震惊,再到大彻大悟。
就是这个重开国子监,吸收上中下三层人才为国效力的提议,把李世民和众官员给震惊到了。
此举,不仅能帮助朝廷留住人才,更能笼络天下文人之心。
而且朝廷还不需要花费多少钱财。
此乃,一举多得之妙计。
官员们之所以震惊,那是因为他们压根就没想过还能这样操作。
尤其是让那些有钱人家的学子掏钱进国子监,这更是让官员们忍不住开始交头接耳的议论起来。
大唐初期的小朝会是允许官员们私下议论的,这并不算坏了规矩。
但讨论了片刻之后众人就自觉的闭上了嘴巴,因为奏折还没完。
只不过后半部分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说开设国子监具体应该如何操作,以及一些注意事项。
虞世南的这份奏折里,用词相当的严瑾,而且还把林安的原话用一种更加委婉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等到这份奏折读完,整个太极殿,一片死寂。
所有人都沉浸在奏折的内容里,久久回不过神来。
他们是做梦都没想到开设国子监居然能带来这么多的好处。
不仅是笼络天下学子之心,还可以加强朝廷的凝聚力,给陛下树立一个爱惜人才的光辉形象。
沉默了片刻,一道声音陡然响起。
“陛下,臣认为此计甚妙,简直是治国安邦的上策。”
众人循声望去,发现说话的,居然是长孙无忌。
之前李世民是跟长孙无忌打过招呼的,所以他自然知道该怎么做。
于是,他第一个站了出来,起到一个带头的作用。
长孙无忌都说话了,这基本上就算是定了风向。
没办法,长孙无忌的份量太重了。
不仅是李世民的亲信,更是开国功臣,还是皇帝的亲戚,这哪一个身份拿出来都是响当当的。
所以,长孙无忌以往很少会率先发表意见,往往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