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历史军事>重生之吴霸春秋> 第166章 水稻产能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6章 水稻产能(1 / 2)

“臣孙凭,参见大王!大王万年!”

“大王万年!”

在一片尽是错落有致的田野之上,大司马孙凭正在率领一众将士,迎接远道而来的庆忌。

经过数日的长途跋涉,风餐露宿,庆忌等人终于抵达目的地。

只见此处放眼望去,各种各样的山头,已经被开辟成不大规则的田亩,上边种植着渐渐泛黄的水稻,长势一般,甚至是寒碜。

稀稀疏疏的稻穗,显示着今年的收成较差,可能还不足以温饱!

庆忌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不少的农夫,即原来的楚军战俘们还在光着膀子,挥舞着农具在刨土,或者是在清理田间地头的杂草。

只是将天地开垦出来,还是远远不够的,若是没有充足的水源或者肥料,或是杂草丛生,估计他们连最基本的养活自己都难!

庆忌虚扶一下,让孙凭免礼平身后,便打量起来四周的景象。

“大司马,你可知晓西南之地的稻田,亩产几何?”

庆忌十分关心民生问题。

对于西南之地的开发,他同样是十分重视的。

孙凭闻言,旋即垂手道:“回禀大王,眼下正值收割季节,西南之地的稻田亩产大致上在半石左右。”

“半石?”

庆忌被这样的数据吓了一跳,暗暗吃惊。

按照这个时代的计量单位,换算到现代的斤数,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半石也不过六十斤!

产量如此之低,怎能不让庆忌感到发愁?

见到庆忌皱眉,在一侧的治粟内史范蠡不由得低着头,缓声道:“大王,西南之地的稻田亩产如此之低,不足为奇。”

“此地的稻田一年一熟,不同于吴都、梅里等地的上等良田,可一年两熟。”

“再者,稻田适才开辟,尚属旱田,若非天公作美,今年风调雨顺,唯恐地里的水稻颗粒无收矣!”

闻言,庆忌微微颔首,显然是认同了范蠡的这一看法。

这些充当农夫的楚军战俘,被迫到西南之地屯田垦荒,也不过一年的时间。

想让荒地变成良田,并非是一朝一夕所能达成的事情。

而且,这期间必然是要经历更多的艰辛开垦的过程。

“他们是在开凿水渠吗?”

庆忌指着不远处正在挥舞着锄头,卖力的刨土的农夫问道。

孙凭回答道:“正是。大王,农田需要灌既,稻田远比麦地更需水量,若无充足的水源,便是寻常的沃土,都难保不会歉收!”

道理是这样的道理,庆忌都懂。

只是,庆忌依旧十分在意西南之地的开发问题,开发的速度如此之迟缓,力度如此之小,吴国何时才能拥有真正的大粮仓?

要知道,在后世,现在的吴越之地,可是有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庆忌若是记得没错的话,这句谚语出现在宋朝时期。

在宋朝时期,天下的粮食供应基地主要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鄱阳湖等平原和湖泊沼泽地区。

这些地区不仅自身人口稠密,每年都要运出大量的粮食供应其他地区。

苏州和湖州为其中之一,繁华富庶。所以,逐渐就有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说法!

这得益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汉家衣冠南渡,将大量的人口以及先进的生产技艺都带到南方,使得华夏历代王朝的经济中心渐渐向着江南一带迁移。

但现在,吴国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且不说,人口还如此稀少,想要将这片地方完全开发出来,无异于天方夜谭!

“可有使用肥料?”

“有的。”

范蠡回答道:“我等已经将所有能利用起来的肥料,全部利用起来。人与牲畜的粪便,土灰、枯腐树叶肥料尽皆放于田中,然则依旧收效甚微也。”

听到这话,庆忌心中亦是无计可施。

古代能使用的肥料种类繁多,但效果实在远不及现代真正意义上的无机肥料。

古代不但重视扩大肥源,同时也重视肥料的积制加工,以提高肥效。

积制的肥料有杂肥、厩肥、饼肥、火粪,以及配制粪丹和重视对肥效的保存。

杂肥的沤制可以说是人们使用沤肥的滥觞。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已利用夏季高温把田里的杂草沤烂作肥料。

但,这样田地所汲取的养分仍旧是微乎其微的。

“收成如此之低,恐怕还不足以养活屯田垦荒的一众将士罢?”

范蠡闻言,不由得叹了口气道:“正是。大王,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