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侧11个侯爵分别是:
第一个座位,恭顺侯第六代吴汝胤。这一家是归降的蒙古人。
祖先吴允诚是鞑官,蒙古族鞑靼人,原名把都帖木儿。
吴允诚家族为河西大族,世代居住在塔滩(位于今阴山以西),是当地的地头蛇。
起先出仕元朝,洪武二十三年来归明朝,被明太祖朱元璋安排居住在凉州的水草便利之地。
后于永乐三年七月,率所部自塔滩归附明朝,明成祖朱棣赐其汉名吴允诚,初授右军都督佥事,屡立战功,为明成祖重用,封爵恭顺伯。
他死后,他的儿子吴克忠,原名答兰。寄籍北直隶顺天府(今北京市)。永乐十六年(1418年)二月,袭爵恭顺伯。洪熙元年(1425年),进封恭顺侯,获世袭诰券。
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土木堡事变,吴克忠与其弟吴克勤均战死于宣府,追赠邠国公,谥号忠勇。
到今日恭顺候已经传了六代,此时的恭顺候是第六代吴汝胤,吴继爵之子,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袭爵。崇祯四年(1631年)去世。
他之后又传了两代,第七代:吴惟业,吴汝胤之子,崇祯四年(1631年)袭爵。卒年不详。
第八代吴惟英,吴惟业之弟,袭年无考。崇祯十六年(1643年)十二月去世。卒于明亡前夕,其子袭爵未及,明亡。
吴家因为是地方豪族,河西的地方,地理和民族因素十分复杂,朝廷需要当地豪族的支持,以稳固地方统治。明清两代皇帝多有拉拢。六百多年多与皇室结亲。是长盛不衰的皇亲国戚。
吴家除了侯爵外,还得到过恭顺伯、广义伯、遵化伯三個伯爵世袭传承。
吴允诚的长子吴克忠(达兰)袭爵恭顺伯,后升为恭顺候。
吴允诚的三儿子吴管,靠自己的军功,获封广义伯,传了两代,绝嗣。
吴允诚的四儿子吴克勤,自立军功,升左都督。土木阵亡,赠遵化伯。传第二代:吴琮,克勤子,以从兄吴玘卒无嗣,袭广义伯爵。回镇守,失机革爵。
据《明史》、《明实录》等史志载:凉州吴氏家族八世子孙,凡32人。公、侯、伯三等爵位中,封赠国公有二(邠国公、凉国公);袭封侯爵有八(恭顺侯);袭封伯爵有六(恭顺伯二、广义伯三、赠遵化伯一);加升太子太保一,太子少保一。
考其爵位延续到明朝末年的只有恭顺侯(吴允诚)、清平伯(吴成)、南宁伯(毛胜)、东宁伯(焦礼)、怀柔伯(施聚)、伏羌伯(毛忠)、武平伯(陈友)7家。
而活到明朝末年的贵族一共有67名(不含南明册封的)。
由上可知,凉州吴氏家族在明清时期,堪称首屈一指的勋臣世家;又是皇亲国戚。这在凉州世家大族中,还是很罕见的。
这一家人里,真正为顶级勋贵圈子认可的,就是在京的恭顺候一系。恭顺候是吴家集团的总代表。
吴家的其他贵族都是甘肃和宁夏的地方势力。在凉州和草原上割据一方。
杨凡对吴家也比较重视。一直嘱咐林月如收集他们的情报。关注他们的动向。因为,只要他想向西域发展,就绕不开凉州的吴家。
在河西走廊这条中西交通大动脉上,吴家就是当地最大的势力。
第二个座位是定西侯蒋维恭。
定西侯的第一代定是蒋贵,此人的人生颇为传奇。
他最初只是燕山卫一个小卒子。他没赶上太祖起兵打江山,也没赶上成祖靖难两次大机会。
他在成祖靖难中算是有所小成,仗着自己雄伟多力,善骑射,积功至昌国卫指挥同知。永乐朝,他从士兵起家,混了个卫指挥同知,和杨凡一样在卫里,没啥实权。
到了宣宗朝,朱瞻基征交趾和北伐蒙古,他积功升为指挥佥事,掌彭城卫事(和锦衣卫指挥佥事、领锦衣卫事一样,是实权官)。
后来四川西部的,藏人诸部叛乱。他在四川和云南对西藏和康藏、松藩的长期战争中,屡立奇功,逐步升迁。先后升任左右参将,再进北直隶都指挥同知,镇守密云。宣德七年候,再讨伐松藩,升副总兵,总兵。佩平蛮将军印,代政镇守。
蒋贵,正统三年(1438)封定西伯。正统七年(1442),进封“定西侯”,予世袭。正统十四年(1449)卒。追封泾国公,谥“武勇”。
这人完全是在和平年代,靠着自己的真本事,一路硬生生杀上来的。
他家的历代侯爷,多次挂平蛮将军、平胡将军、征羌将军大印,和杨凡的征西将军一样,都是特殊等级的将军。
第三代蒋琬修筑北京外城。第四代蒋骥掌管京营,配合于谦,把京营改组为十二团营。其他几代,多次任职提督京营绒政,即京营总指挥官。是掌握京营实权的几个家族之一。
定西侯家族世系为:蒋义、蒋琬、蒋骥、蒋睿、蒋傅、蒋佑、蒋建元、蒋承勋、蒋维恭、蒋秉忠。
此时的定西候是蒋维恭,天启二年袭爵,崇祯十三年卒。
最后的第十世是蒋秉忠,崇祯十三年(1640)袭爵,末代定西侯。在保卫北京中战死,为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