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青袖>其他类型>爽帝:从高平陵事变开始逆袭> 第四百三十九章 有情饮水饱,有趣的乌角先生
阅读设置 (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百三十九章 有情饮水饱,有趣的乌角先生(1 / 2)

孙鲁班切着品相不算上佳的生姜笑着回道:“当初妾身还在江东之时,阿父也是喜欢让人用蜀姜来做食鱼脍的配料,也有很多时候难以寻到,

但即便是没有蜀姜,只有江东本地种植的生姜之时也还是吃得津津有味,妾身还记得那几次都是母妃和诸位夫人为他做的鱼脍,

到后来有了蜀姜做配料之时却又是吃得不怎么有滋味了,由此看来这无论有没有蜀姜是无关紧要的,而是要看是什么人做的,跟什么人一起吃。”

蒹葭继续盯着铜釜中蒸着的主食想了想甜蜜的道:“妾身在遇到夫君之前很少有机会能够吃到蜀姜做的菜肴,在遇到夫君后虽经常能吃到,但感觉也跟中原之地出产的生姜没多大区别。”

柏灵筠边切着些豆腐块,一边又开口:“姐姐这分明就是是有情饮水饱!”

这是这时候最经典豆腐的吃法,做好豆腐后,用小刀切成小块,然后再撒点葱姜、酱油、醋之类的佐料在上面。

从先秦至魏蜀吴三国鼎立时,蜀姜便以其优良的品质独占鳌头,成为曹操、孙权等名人竞相追逐的美味,

由于地域的阻隔、进蜀地道路难行,蜀姜在中原乃至江东等地便成了权势的象征,若是在蜀地成都却又是一道稀松平常的配料了,

古人吃鱼,喜欢做成鱼脍,就是将鱼切成薄片,直接拌着姜葱之类的佐料生吃。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孔子说:食物颜色不正,不吃;烹调欠火候,不吃;肉切得不合规矩,也不吃;更重要的是“不撒姜食”。

也就是说,调味品中不能缺少姜。孔子这一主张,提升了姜在我国饮食文化中的地位。

虽然不能断定曹操和孙权喜欢食姜是受孔子影响,但可以肯定,无论是曹魏的许昌,还是孙吴的建业,皆有生姜。

令人好奇的是,曹操和孙权为何偏偏对蜀姜情有独钟?

《齐民要术》中说:“中国土不宜种姜,仅可存活,势不滋息。种者,聊拟药物小小耳。”

意思是中原地区的土壤不适宜种姜,仅可存活,不能大量滋长。

为了药用,少量种了一点点。

贾思勰的话说明南北朝以前,中原地区(包括江南)的姜,品质不佳。这是曹操和孙权都喜欢蜀姜的直接原因。

先秦时期,蜀姜已经名扬天下。

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说:“和(调和五味)之美者,阳朴之姜。”东汉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

李时珍《本草纲目》亦言:“杨(阳)朴,地名,在西蜀。”

司马迁《史记》曰:“巴蜀亦沃野,地饶卮(紫)姜。”晋人左思《蜀都赋》亦云:“其圃则有……甘蔗辛姜。”

陶弘景《名医别录》也说:“生姜、干姜生犍为川谷。”宋人苏颂《图经本草》有川西广汉出产优质姜的记载。

秦汉时,优质蜀姜就销往中原和江南。

汉代崔骃《七依》说:“洞庭之鲋(鲫鱼),灌本之鳐,滋以阳朴之姜,蔌(sù,蔬菜的总称)以寿水之华。”

《史记》中还说:若是有“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可见,早在西汉时就有靠种生姜成富豪,身价与享有封邑千户的官侯等同。

曹操和孙权都喜欢蜀姜,而坐镇成都的蜀主刘备呢?

近水楼台先得月,想来刘备也不例外。

自秦汉以来,川菜中许多菜品都离不开姜,或生姜、干姜,或泡姜、姜汁,或姜油等。

蜀姜既可盐腌单吃,煎、炒、烧、煮、蒸、炖、拌等形形色色菜肴,也可用姜当作料。

咎殷《食医心镜》中记载成都人的鲫鱼脍法:取“半斤重鲫鱼一尾,切碎(切片或丝),用沸豉投之(豆豉汁煮沸后,浇在生鱼片上),入胡椒、莳萝、干姜、橘皮等末。”不仅味道鲜美,还可治五痢。

曹爽望着孙鲁班切着生姜,想了想又开口道:“可惜乌角先生不在洛阳,不知往何处云游去了,若他是还在洛阳,还可让他去千里之外片刻之间寻些蜀姜来。”

柏灵筠将切好的豆腐块端着走向曹爽这边笑着道:“当初夫君的父亲,也就是妾等的公爹还曾奉武帝之命追捕过乌角先生,他见到夫君派人来找他会不会吓得又躲起来?”

曹爽尴尬的咳嗽一声道:“咳,父亲当初也是受武帝之命方才去捉拿左慈的,但父亲也没有真的想对这样的隐士高人怎么样,父亲还是有分寸的,父亲当初也和我说起过这件事。”

左慈是庐江人氏,且“少有神道“,也就是从小就通晓仙术道法。

左慈的大名因其本领而四处传扬,曹操在迎接献帝被封为司空后,也听闻了他有神奇的本事,便邀请他来展示一番。

当时,曹操广邀宾客,左慈也位列其中,左慈不多时便变出了大量的新鲜的松江鲈鱼和蜀姜,足够宴席上的所有宾客吃到撑,这不是吹牛,当时曹爽的父亲曹真也在场,

不仅如此,曹丕、曹子建以及在邺城的很多名士朝臣都是亲眼所见,

在酒宴上出尽风头,左慈又被曹操带着外出打猎,他的父亲曹真也在,一路上,左慈只拿着一升酒、一斤肉干,却让每个随行者都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