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赵家产业日益兴旺、如日中天的同时,赵太爷却在与乡邻的偶尔接触中,敏锐地察觉到周围人看向赵家的目光里,除了那显而易见的羡慕,还隐隐带着一丝难以言说的敬畏与疏离。
这让赵太爷心中不禁泛起了嘀咕,他深知,要想让赵家在这片土地上深深扎根、稳稳立足、真正赢得人心,仅仅拥有令人瞩目的财富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树立起亲切和善、造福一方的良好家族形象。
于是,在一个阳光明媚、微风轻拂的清晨,赵太爷郑重其事地将家族中的核心成员召集到了家中那宽敞明亮、庄重典雅的议事厅。厅内檀香袅袅,轻烟缭绕,气氛却显得格外严肃。
赵太爷端坐在正位,那饱经沧桑却依然坚毅的脸庞此刻写满了认真与坚决。他目光坚定而严肃,缓缓环视着在座的每一位亲人,声音沉稳而有力地说道:“诸位,如今咱们赵家在这末庄也算是家大业大,承蒙上天眷顾,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近些日子,我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思来想去,我越发觉得,纵使财富堆积如山,若不得乡亲们的真心拥护和爱戴,终难长久昌盛。如今这世道,大家生活皆不容易,咱们赵家作为末庄有头有脸的家族,应当挺身而出,为末庄的乡亲们实实在在地做点好事、实事,尽力改善赵家在众人心中的形象。”
赵二爷赵德顺坐在一旁,眉头紧皱,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若有所思地说道:“大哥,您这番心意诚然是好。可做慈善这事儿,牵扯众多,复杂繁琐,绝非一蹴而就之功。咱们须得仔细斟酌,谨慎行事,切莫到最后好心办了坏事,费力不讨好不说,还可能落得埋怨。”
赵太爷微微颔首,深表认同:“德顺所言极是。正因如此,我才将大家召集于此,共同商讨对策。我琢磨着,咱们不妨先从减租这件事入手,让乡亲们肩上的担子能轻一些,日子也能过得松快些。”
家族中的一位年轻后生,名叫赵志勇,他一直心怀壮志,想要为家族的发展出一份力。此刻他迫不及待地站起身来,说道:“太爷,依我之见,帮着给村里的病人治病也是个迫在眉睫的好法子。您想啊,好多人家因为有病人,不仅花费大量钱财,劳动力也缺失,若能把他们的病治好,大家身体好了,干活也更有劲,对咱们家的产业也是有益处的。”
另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辈,捋了捋胡须,沉思片刻后提议道:“志勇这想法不错。不过我觉得,咱们还可以给那些整日无所事事、没有生计的人提供些合适的工作机会。让他们能凭自己的双手挣口饭吃,自食其力,也能为我们家族产业添砖加瓦。”
众人纷纷点头,开始你一言我一语地热烈讨论起来。有的说可以设立学堂,让村里的孩子读书识字;有的说可以在灾年开仓放粮,救济灾民;还有的说可以出资修建水利设施,造福农田。
最终,经过一番深入细致的商议,大家达成了共识,决定先从减租、帮助病人治病、提供工作这几个关键方面入手。
减租的消息一经传出,犹如春风吹过末庄的每一个角落。那些租户们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久违的笑容,纷纷对赵家感恩戴德。赵家说到做到,立马安排人手重新核算租金,让每一家每一户都切实感受到了赵家的诚意和关怀。
与此同时,赵家还大张旗鼓地请来远近闻名的郎中,在村里最热闹的地方搭起了临时医棚。一时间,医棚前人来人往,有老人柱着拐杖蹒跚而来,有妇女抱着孩子焦急等待,有壮汉忍着病痛期盼康复。郎中们不辞辛劳,望闻问切,免费诊治,还慷慨地施药。那些被病痛折磨许久的人们,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对于那些没有生计、四处游荡的人,赵家根据他们各自的能力和特长,有条不紊地安排到自家的各类产业中做工。有的去了田庄帮忙耕种,有的进了作坊学习手艺,有的则在店铺里跑堂打杂。
然而,事情的进展并非如想象中那般一帆风顺、毫无波折。有人在背后嘀嘀咕咕,怀疑赵家减租是别有用心,是为了将来谋取更大的利益;也有人在做工时偷懒耍滑,偷奸耍滑,以为赵家心善好糊弄。
面对这些或明或暗的质疑和问题,赵太爷没有暴跳如雷,也没有灰心丧气。他反而更加平和淡定,亲自带着赵二爷等家族骨干深入到村里,挨家挨户地与大家交流沟通。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在田间的阡陌上,赵太爷总是面带微笑,态度诚恳地说道:“我赵家做这些,不为别的,就是想和大伙一起把日子过好。咱们相互帮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末庄才能越来越兴旺,越来越好。”
渐渐地,人们感受到了赵太爷的真心实意,那些怀疑的声音渐渐消失,偷懒耍滑的人也羞愧地改正了自己的行为。赵家的善举如同冬日的暖阳,温暖了每一个末庄人的心田。
而赵家的产业也因为有了更多人的真心参与和辛勤付出,越发兴旺红火起来。田间的庄稼丰收在望,作坊里的产品供不应求,店铺的生意兴隆。末庄的人们对赵家充满了感激和敬意,赵家在末庄的地位也更加坚如磐石,不可动摇。